福泰隆、沃尔玛、时代、农工商、世纪联华,在大型购物超市不断涌现的今天,市区却依旧有大量店面狭小、地段偏僻的小商店小超市,虽然他们并不起眼,却成为商品流通和交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超市旺盛的生命力来自哪里?记者近日深入市区各街道及城郊接合部,对一些小商店小超市业主进行了采访。
在市区及市郊注册登记的“小商店小超市”有数千家,主要经营日杂百货、糖烟酒和食品等。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些小商店的面积从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每条街、每个住宅区附近自然少不了一家或者几家这种小商店存在。经营这些小店的人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大叔、大婶,他们大多诚信经营、平实待人。尽管商店里所销售的都是些零零散散的小东西,尽管卖一包小零食只能赚到几角钱,他们照样乐此不疲,坚持着小生意大服务的原则。
每天傍晚,在市区柳湖花园的小商店门前,李阿姨都会带着外孙来这里嬉戏、聊天。与其说店主与李阿姨是主客关系,倒不如说他们是朋友关系,李阿姨是江西上饶人,在金华人生地不熟,在小区住了一段时间,她与超市的业主夫妻俩成了朋友,正因为这样,李阿姨很少去市区的大超市,在家门口的小店,她基本能买齐所有的日用品。
城区小商店、社区小超市的经营者多为45~55岁的中年人,对于开店,不少人表示是生活所需。在市区东阳街附近开了一家面积不足20平方米小卖部的赵阿姨就是其中一位。上世纪90年代中期,45岁的赵阿姨所在的供销社改制了,为了养家糊口供家里孩子上学,赵阿姨拿出了所有积蓄,在信华花园附近开起了小卖部做起生意来。4年前赵阿姨把小店开到了东阳街,她告诉记者:“生意好时,一天能挣个百来元,平时最多就四五十元。”记者了解到,与赵阿姨有着相似经历的小商店经营者不在少数。开一家成本低的小商店成了不少“4050”后的选择。
或许在一些人眼里,一家小小的商店又卖不了什么好东西,如果要买好点的东西都到大超市里选购了,小商店似乎可有可无。但事实并非如此,小型零星的社区商店,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灵活的变价控制低廉的管理成本,在市场的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同时小商店以其便利、灵活的服务方式为城区市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金东区东华家园附近一家超市的业主小张是武义人,十几年前他表哥就到江苏昆山经济开发区租了二十来平方米的店铺,开起了一家小超市。小张本来也跟着表哥开店,前年自己开始创业开了超市。如今类似的武义超市规模在不断壮大,已从创业之初的“夫妻店”发展到中型超市甚至现代化连锁超市,或与著名品牌联姻,或打造自己的品牌,经营店铺面积从十几平方米拓展到数百平方米,经营位置也从郊区向市中心发展。小张说,经营超市也需要累积客源和经验,现在他已经准备在金东新区再开办一家中型超市,扩张规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针线、火柴、小开关等小件类商品使用频率越来越低,经营这类小件商品者也纷纷改行,消费者要买这些小件商品往往比较难。家住南滨花园的赵女士为了一枚缝补针,跑遍市区几大超市也未见其影,后来找到南苑一家小店才买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类似针线这种小件商品,在大超市基本销声匿迹。想用这些东西,一般还得到路边街头的小商店或金华商城才买得到。看来,小商店已成为小件商品最后容身的地方了。在市区某超市,记者看到各类砧板售价都在60元以上,而同样的砧板在江北小码头的小店里,只要不到一半的价格。也正因为小店还坚持做着这些薄利的小商品,服务好、方便了居民生活,才使自身有了生存的空间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