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类皮具产量和出口量目前已稳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但中国出口鞋竟然尚无一个世界级品牌。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淑华今天在此间表示,中国鞋业皮具品牌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协会规划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在行业内打造三至五个世界知名品牌。
在今天于此间召开的“中国鞋业皮具发展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中国鞋业皮具品牌发展之路”指出,长期以来,中国鞋业、皮具业出口是以数量拼质量。这种数量规模型的出口方式,使中国鞋业制造处于世界制鞋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利润相当微薄。一些企业为了争抢出口市场,不惜相互杀价,这都不利于中国鞋的整体出口。
据统计,去年全球鞋类产量约一百六十亿双,中国生产近八十亿双。中国目前已形成多个重要的鞋类皮具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并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四川、山东等地。其中广东是中国最主要的鞋类生产和出口基地,去年产量近四十亿双。
引人关注的是,去年全中国皮鞋积压达三至六亿双,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这进而引起制鞋厂商的低价竞争,出口鞋单价持续下跌,已从二OOO年的五点零三美元下降至三点二七美元。这种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中国鞋业品牌的发展。
事实上,尽管中国鞋业在长期发展中,已涌现出如“李宁”、“安踏”、“双星”、“红蜻蜓”等大批民族品牌,但专家认为,中国在制鞋业上目前仍是“品牌小国”,主要表现在产量大档次低、科研能力低下、人才匮乏、整体管理水平低下、创品牌能力弱等五个方面。
广东鞋业厂商会会长丘小广指出,要尽快转变出口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品牌型转变,从提高制鞋的技术含量、创立自有知识产权的鞋类品牌上苦下工夫,提高档次,走发展品牌之路。
中国鞋要走品牌路,品牌专家建议,实施国际名牌战略不是一两家的企业的事,而是全行业的大事。企业应逐级提升,可先创区域知名品牌,然后再创国内品牌,待条件成熟后进军国际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