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时,劳动部门即日起向社会招募具有资质和能力的中介机构,通过社会招标的方式和筛选后,选定几家中介机构对征集的各类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开发,最后由快报把通过论证的创业项目向社会发布,真正将“点金棒”交到创业者手中。 “1118”工程实施近一年创业中介为何越来越少 政府搭台,市场唱戏。此前,劳动部门推荐的创业项目一直是政府“包办”,而“1118”创业工程是首次引进社会中介力量来承办,即通过政府出资购买“项目”,引进中介机构开展培训、跟踪服务的模式,来培育一批小老板。自去年8月31日第一批“1118”工程创业项目发布,前后参与的社会中介机构达16家之多。但是,在近日发布的最近一期创业项目中,参与的中介机构已是凤毛麟角了,数量锐减到5家。为什么参与的中介机构越来越少?与某些中介机构本身先天不足有关?还是与整个“工程”的运作机制有关?昨天,记者经过调查走访,找出了一些症结所在。 中介机构日渐稀少 据统计,去年8月第一次“1118”项目发布,从20家社会中介机构中筛选出九方佳略咨询公司、蓝鲸咨询、天宏会计事务所、创业者培训服务中心、明都企化有限公司等10家中介机构参与。后来,中途陆续又有多家中介机构加入进来。但与此同时,中介机构的总数量却逐步递减,到今年5月第六次项目发布时,只剩下了5家。也就是说,“1118”工程开展了一年,虽然不断推出创业项目,但是作为桥梁的中介机构,数量只有刚起步时的一半。 针对“1118”工程一年来的实施情况,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做了一项回访调查。据调查报告显示,16家中介机构中,推介确认的创业项目只是集中在少数几家中介机构。同时,其他中介机构的参与度越来越少,其中有一家从未报送过创业项目,一家有报送但未被推介确认,3家只参加过首次推介,之后就杳无音讯了。 “1118”扶持特定群体 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创业办主任仲晓云向记者介绍,“1118”工程带有公益性,扶持的对象是弱势群体。这部分人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经济实力有限,他们想创业,拿得出来的一般也就一两万元,最多不超过五万元。不少中介机构一开始并没有看清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盲目推荐项目,结果导致失败。比如,曾有一家中介提供过这样一个项目,提议在江东门兴建一个旧货大市场,需资金300万、用地数十亩,还要经过一系列部门的审批。对此,创业专家只有摇头,“项目虽好,但对‘1118’工程来说,不适合。” 政府补贴有严规 “政府的钱可不好拿!”这是记者在调查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不少中介机构反映政府补贴来得太慢,中介机构必须先期垫付资金,才能维持正常运转。一些实力较差的中介机构,反应更为强烈,认为付出与所得不对等。这也成为提高中介机构参与度的重要障碍。据了解,截至6月14日,南京市劳动局共发放补贴13.1万元。7家不再有创业项目提供的中介机构共得到2.3万元,5家中介机构共得到支付补贴10.8万元,4家中介机构因刚起步,时间短,未获得补贴。这意味着做得最好的中介,一年也只有2万元的补贴。 仲晓云表示,政府的资金必须进行严格有效地管理,否则很可能被人投机取巧。“1118”实行的是劳动部门、中介方、项目方3方运作。按照发标方的要求,进行项目征集开发、项目评估论证、项目培训、项目转化后跟踪服务等工作。根据补贴办法,可享受4类补贴:创业项目征集开发补贴、创业项目评估补贴、创业项目培训补贴和跟踪服务补贴。其中项目征集费、评估费,中介机构必须先期垫付。补贴要等有培训对象开业后,还要完成一系列手续才能拿到。要全部具备条件,领到最后的补贴,至少要一年的时间。一家已经退出的中介负责人告诉记者,有投入就要有回报,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没有人愿意做赔本的买卖,公司没有这样的财力、物力去支撑看不到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