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律解读:
(一)资金是创业的血脉,处理资金问题,永远是创业成功的关键。而在创业中遇到困难时,如何争取最大的生存空间、时间,以扭转创业的困境?就是要避免花光手上可用的资金,最后一元律,就是此时的救命法则。
(二)下定决心,绝不增资,把手中的现金当作是最后一笔钱,这是创业者的基本认知。
(三)一旦这是手中最后一块钱,非到最后一刻,绝不能花费。或者确定花费这一块钱时,百分之百有把握赚回另一块钱,才可以出手,每天都要精算每一笔支出。
适用时机:
创业遭遇困境时。或者更积极地从创业初始,每一块钱都要如此看待,那会得到最大的创业试误空间。
最后一块钱
如果手中有源源不绝的资金,那不需要珍惜;集资而成的创业最容易陷入一再增资的状况,因为钱赔光了,所有股东一起负责,经营者没有“断炊”的压力,结果通常闹得不欢而散,股东反目。
2007年,《商业周刊》安静地度过20周年,现在的《商业周刊》坐稳台湾第一大杂志,当年一再亏损、一再增资的窘境,已少有人知。可是对我而言,那可是我最重要的创业实验,在那一段痛苦的日子,我用“最后一块钱”的心态,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不断赔钱、不断增资是恐怖的梦魇,原因除了我的经营不善、策略不明之外,还有一件事,就是花钱不当。刚创办时,雄心万丈,什么都想做,所有的钱都该花,钱很快就花完。增资后,又一样作为,钱也很快又花完。到第三次增资时,所有的股东们近乎翻脸,我知道这是我们的最后一笔钱了,如果又赔完,不会再有任何钱进来了,我们要小心谨慎地使用这些钱。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知如何善用金钱,想省钱也没方法。一直到所有的钱又快赔完时,我们才真正觉醒,如果没有非常手段,我知道我们没有机会反败为胜了。
守着手上仅有的一点钱,我告诉我自己:要把每一块钱当作最后一块钱,要把每一块钱用在最关键、最紧急、最有效益的地方,我完全放弃了正向思考,采取了完全不讲理的逆向思考方式。
精算成习,花在刀口上
要花任何钱之前,我会问:不花会死人吗(这只是比方)?如果不会,不花。如果会,再问:谁会死,重要吗?如果是不重要的人,也不花。或者:这一块钱花下去会有效益吗?如果百分之百绝对有效益,才考虑;接着还要问:有几倍的效益?倍数不高也不花。总之,在“最后一块钱”的逻辑下,花钱变成绝对的罪恶,我变成不可思议的守财奴。
可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花光了手上所有的钱,然后进入借钱周转、寅吃卯粮,长期跑三点半的日子。当我们处在倒闭边缘的时刻,“最后一块钱”已经不是假设的情境,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每天我们都要和最后一块钱告别,轧完这张支票,下张支票的钱不知道在哪里。
我很清楚,如果没有“最后一块钱”的逻辑,我们无法撑那么久,也等不到团队改善,更等不到环境与运气的改变。
从此以后,“最后一块钱”化为我内心的一部分,当我变成经营者、当我身负组织团队的成败责任时,我谨守每一块钱,节俭成习、勤俭经营、精明花钱。虽然这与我的个性相去甚远,我大而化之、不拘小节,讨厌斤斤计较,但我知道,面对经营、面对团队、面对创业的成败,最后一块钱的小心谨慎,是必要的罪恶。 “最后一块钱”代表的不是小气,而是花钱之前的审慎、精算与分析;也不代表不敢花大钱,因为只要经过精算后,认为该花且有效益,最后的一块钱与最后的一百万、一千万,是一样的意思,只要精算成习,钱就会花在有效益的刀口上。
后 记
①对独立筹资创业者而言,手中的资金可能是辛苦储蓄得来,也可能是借来的,很可能花完了之后,就再也没钱继续投资,因而很自然地就会慎用每一块钱。
②当我回忆这段创业过程时,有时我会觉得如果股东们对我坏一些,不要给我这么多次机会,可能我的彻悟会更早一些,也不会浪费股东这么多钱,当然我自己的浪漫是公司陷落的最大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