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河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无奈之下,便从年迈的父亲手里接过了那辆架子车,在街边卖起了油粽粑,成为“赵记油粽粑”的第三代传人。 油粽粑是黔西南的一种风味小吃,做法大同小异,味道好坏全靠调制馅儿。赵小河祖上就是卖油粽粑的,有一手调馅的绝活。当地不少人为了能吃上一个“赵记油粽粑”,不惜多绕上一些路,再排上十几分钟的队。 赵小河接手父亲的生意后,觉得这油粽粑的市场潜力大得很。他不再满足于在街边支辆架子车小打小闹地干——他不仅要租店面像模像样地卖,还要搞连锁加盟,把“赵记油粽粑”发扬光大。 经考察,赵小河在车流和人流量都很大的街头租了一间门面,店面装修得比较雅致,除经营油粽粑外,还附带卖牛奶和豆浆,不久便成了很多市民早餐的最佳选择,生意异常火暴。 年轻人善于创新。受汉堡包的启发,赵小河又对油粽粑的工艺进行了革新,一改过去单一的包肉馅的做法,增加了豆豉凉拌折耳根、榨菜、鲜蔬菜叶等馅料。赵小河不先把这些馅包入粽粑里,而是置于案边,客人来了,根据其口味,从锅里铲起一个烙得烫乎乎的油粽粑,用铲子划开一个口子,按顾客的要求往里面填上拌好的馅,很受顾客欢迎。过去一天最多只能卖500个左右,现在每天要卖一千多个油粽粑。到月底一算,居然卖了五万多块钱。看到生意这样火暴,赵小河决定扩大经营。他注册成立了小河食品公司,面向社会招收加盟商,一个月内就开了10家加盟店,且家家门庭若市。 可惜好景不长,价廉物美的油粽粑太容易被模仿和复制。启动资金少,技术含量低,大大降低了行业的准入门槛。仅几个月的时间,市面上就出现了上百个卖油粽粑的店面和流动摊位。数量上的泛滥成灾必然导致供过于求。一时间,大街小巷到处都有人在卖油粽粑,顾客的消费热情却渐渐冷却了。

面对竞争对手越来越多,而食客却越来越少的状况,各路商家为了生存,大打促销战,争夺顾客。有的把原本2元钱一个的油粽粑降到1.5元甚至1元,有的叫嚷买粽粑送豆浆或牛奶。这种恶性竞争令不少店老板暗地里叫苦不迭,以前每天能卖800~1000个,现在每天能卖一二百个就很不错了,许多摊点勉强维持了一段时间就不得不关门了。一个原本很有市场潜力的项目,怎么会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了呢?为此,赵小河进行了深刻的反省。 “赵记油粽粑”的连锁加盟是在当地试推行,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经验,赵小河打算先在本市招收加盟商,等理顺关系后,再以本市市场作为样板,向外辐射。为保证加盟店的利益,赵小河曾规定在本市只能有20家加盟店,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仅3个月的时间,市面上就出现了近10个品牌、上百个经营摊点。 原来,制作粽粑的专用设备是赵小河委托当地的一家农机厂生产制作的。由于管理上的疏漏,这家机械厂私自把专用设备外卖,一些经营者为了不交加盟费,暗地里自购设备做起了油粽粑生意。在做加盟推广时,赵小河只强调了“赵记油粽粑”这样的特色产品,而未注重品牌的推荐和保护,所以不少经营者就仿照他的做法,在“油粽粑”三个字前冠上自己的姓作招牌。 发现问题后,赵小河立即采取了补救措施。他把公司名称与产品名称统一起来,并请人设计了专门的标识,在当地媒体发表了严正声明……但那些仿冒者早已闻风而动,更换了门庭,此时再来对市场进行整顿已经为时过晚。面对这样一个混乱无序的市场,再想打造一个成功的品牌已经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