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在下达有关叫停境外招商广告的通知时说,各地在境外招商大做形象广告宣传的做法,违反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赴港澳地区招商“要讲求实际,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贯彻勤俭节约的原则,杜绝铺张奢侈现象”的要求,当前各地的做法,是变相攀比政绩。 中国各省市赴港招商期间往往会推出排山倒海式广告。有舆论和学者对于内地赴港澳招商的铺张浪费现象提出过批评,并质疑其招商引资效果、认为是沦为宣扬个人或地方政绩的形象工程。消息人士透露,河北省率团赴港招商期间,河北宣传部门仅在一家媒体广告的开支,就高达160万元。今年2月赴港招商的河南省,其在平面媒体的广告开支更甚于此。 近日,在港举行大型招商活动的辽宁省接到了中央下达的通知,临时抽起在《文汇报》等刊登的系列广告。香港当地的某些报纸广告收入也大受影响。今年以来,已有河南、新疆、吉林、河北等省市大型招商团赴港招商,而紧随其后还有辽宁、湖南等省市。 境外招商广告蕴藏的“商机” 有分析人士说,中央叫停招商广告如此突然与官员腐败有直接关系。据悉,地方政府在香港媒体刊登一整版广告,一般需要逾10万元,但真正进到报社口袋里的,可能只有两到三万元,其他都是进到接洽该广告的媒体驻当地记者站的记者以及官员手里。由于每次的大型招商广告多达十多版,且连续多日刊登,“官员光拿回扣,就相当可观。”有熟悉行规的人表示,这已是公开的秘密。 其实,除了招商广告,各地政府组织庞大的团队公费出境招商,造成大量的铺张浪费,也是中央政府下决心叫停的重要原因。有媒体披露,某省今年2月组织200名高官浩浩荡荡赴日韩“招商引资”,投资合作签字仪式却无项目可签,无功而返。为此,国家发改委紧急通知,严格控制政府官员赴海外招商活动,为各地许多有名无实的公费出国“招商引资”踩刹车。 一次招商,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这些人要吃要住要行,活动本身又要准备宣传材料,租用场地,大请宾客,以香港的消费水平,花费少则百万多则千万。代价很高,拿回来只是一些风风光光的录像带、意向协议书。 某些省份的境外招商负责人满嘴的“商机、商机”,不知所谓。到底是普通老百姓的“商机”还是一小部分人的“商机”呢?境外招商广告蕴藏的“商机”恐怕也不只是广告本身。 境外招商广告
![招商境外临时额度激活 境外招商广告 被叫停的背后](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12415483062024.jpeg)
正如香港回归时许多人所预见的,香港回归以后,香港与内地的经济往来将日益密切。事实上,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两地间的经济贸易合作的确上了一个台阶。与此同时,赴港招商也越来越热。除了东部沿海省份和北京、上海等“常客”外,“西路军”也异军突起,以不同名义赴港招商办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波波的招商活动,不仅仅有鲜花、彩旗和掌声,有热闹的场面、喜人的数字和兴奋的期待,也有巨大的成本、难言的苦衷和虚假的泡沫。 更有甚者,少数地方或少数人赴港招商是名,利用公款游玩是实。招商纯属走过场,根本无心谈生意,到香港后把原来谈好的一些协议一签,就忙着四处游览、购物、应酬去了,偶尔到会场。有的团人员众多,光随团记者就有好几十。 昂贵的成本当然需要巨大的成绩来说话。于是每一次招商盛会都毫无例外“非常成功”,都有成千上亿的“投资意向协议”作证明。然而一些招商会反以“泡沫”合同充数,至于落实的有多少只有招商者心里有数。对此,一位经济学家说,各种招商洽谈最后真正能够到位的项目和投资协议,能达到三分之一就已经是好成绩了。 境外招商广告是一种宣传形式,个人目的强加在脆弱的广告形态上,势必会造成当地某些媒体的“不劳而获”和某些人的“坐享其成”。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为了吸引外资,走出去招商固然有必要,但扎扎实实地改善本地的投资环境才是根本。相信只要拿出来的项目有竞争力,投资软硬环境都具有吸引力,外商自会“招之即来”,甚至“不请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