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商会 骗局 澳大利亚特许经营骗局受骗者的经历



"不懂英语么?没关系!一年想赚10万么?没问题!"2008年2月,曹尉翻开《新报》--澳大利亚最大的华文报纸时,一连串硕大的问号和感叹号击中了他内心最为敏感的神经。即便在两年后,曹尉依然记得这几句广告词给他心灵带来的冲击,"广告的开场白很刺激,很煽情。"他说。为了赚取巨额的回报,曹尉毅然投入了20万澳元的积蓄,最终却发现投资回报恍若水月镜花,而自己的真金白银早已被悄无声息地吞噬。

  令人震惊的是,曹尉的遭遇不过是600例个案中的沧海一粟。2010年5月,澳大利亚法律界将这起规模庞大的印刷投递连锁经营欺诈案命名为Mailpost诈骗案。据悉,受害者遍布北领地除外的澳大利亚所有行政州,其中2/3为当地华人,涉案总金额超过2000万澳元。  

  惊喜:年赚10万澳元

  对于Mailpost登在华文报纸上的整版广告,即使是两年后的今天,曹尉,这个50岁的中年人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条"很有煽动性"的广告语。一方面,广告是中文写的;另一方面,毋庸置疑的是,这条吸引投资的广告确实深得这名在澳洲20年的打工者的心。

  根据曹尉的自述,他这个北京人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赴澳留学潮中的一员。在早期经历澳洲教育之后,他们这批老留学生已步入中年,在澳洲社会的各个角落谋生。"家庭经济条件差,英语水平低,没有特别的技术能力"是这个群体的普遍特点。曹尉再三强调,这群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澳洲华人,"大多数长期从事着低层次工作,挣的都是辛苦钱",和最近10年来澳的中国留学生相比,其收入只能算是低水平。

  以曹本人为例,他在澳洲最大的零售超市做全职工作,每小时工资18澳元,一周工作38小时,一年收入超过3万澳元,去掉个人所得税,实际到手2.8-3万澳元。"一年衣食住行水电煤,过最普通的生活,每年省下1万澳元,已经很了不得。"这样的收入相比澳洲人均57324澳元的年薪(2009年8月数据),显得十分寒酸。"没有人愿意做这样的工作一直到死。"他说。

  所以,可以想象,当曹尉看到"年收入10万澳元"的广告时,内心压抑已久的财富欲望早已被这个"魔鬼"所诱惑。他说:"接着,我就和朋友去参加了几次关于Mailpost的讲座,可以说讲座的效果非常好"。

  入彀:初买代理权

  按照众多受害者的说法,为了吸引更多人购买代理权,欺骗者做了不少"功课"。社区讲座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我和朋友一起去听讲座,听完以后,觉得非常有道理。接连去了三四次。后来就决定买下它一个区的代理权。"曹尉说。在讲座上,"年赚10万澳元"的愿景被"布道者"张伟演绎成一个清晰的投资策略。按照"规划",把每个城市划分为数百个区,每个区有两个代理商,专营区域内的广告印刷和投递业务。"悉尼被划成300个区,每个区5000户人家,公司告诉我们,每户家庭每周能收到10份小广告,每份5分钱,3-4天内可以派送一个区,每周收入2500澳元。"同是此案受害者的陈振兴告诉记者,参加讲座的华人,多数每周收入不超过1000澳元,2500澳元超乎他们的想象。

  更令人兴奋的是,Mailpost承诺,保证购买区代理权的人每周至少有1000澳元收入。"合同上规定,所有人都要去拉广告,但张伟说不用我们去,公司会帮我们搞定,保证我们有生意可做。"陈振兴说,公司还主动提供印刷、财务等方面的服务,让整个加盟生意显得非常超值。

  曹尉有同样的感觉,Mailpost的大区经理张伟几乎出现在所有推广讲座上,不仅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且主动出资买下几个区的代理权,赢得听众的信任。"张伟的口才绝佳,是一个成功的销售人员。什么东西到他的手里,都能说得非常漂亮。讲座上还讲解了很多销售技巧,所以,我们感觉他们是认认真真在做生意。"曹尉说。

  几次讲座后,陈和曹的这种感觉越来强烈,陈振兴买下了2个区的代理权,曹尉则买下一个,每个区代理权售价1.7万澳元。

  疑点:承诺一个没兑现

  对Mailpost的首次质疑发生在2008年夏天。彼时,Mailpost正式开业不久,但却门庭冷落。"他们说,公司刚刚起步,需要找生意。"曹尉说。接着,有"好消息"接二连三从公司传到加盟商耳中:澳洲国家电信、棒约翰披萨连锁店、麦当劳都成为Mailpost的客户。

  "经常有好消息传来,但时间过去了,一个都没有兑现。"陈振兴购买了区代理权后,迄今仅做了一笔生意,收入不过几百澳元,与每年10万澳元的承诺相差巨大。"合同里写的每周赚1000澳元从来没有兑现过。"他抱怨说。2008年的7、8月份,一部分购买Mailpost的人去公司进行抗议,要求退钱,"最后20多个人得到了退款"。

  曹尉还发现,Mailpost的账目管理非常混乱。"我朋友做了投递生意后,应该给多少钱,公司却搞不清楚。有时多给,有时少给,莫名其妙。"当时,曹并没有太在意,他认为公司新开业,有些关系还没完全理顺。

  信心满满的曹尉还对Mailpost的另一项投资兴趣浓厚。"张伟说,Mailpost注册的是公共有限公司。在澳洲,公共有限公司上市较容易。张伟承诺一年后Mailpost会上市。"张伟以澳洲一家同样经营投递广告的上市公司为例,上市时,股票发行价是0.5澳元,最高时的股价每股6澳元,2008年时每股3澳元,"比上市时还是高出很多。"曹尉承认,这让他联想到中国国内购买原始股权一夜暴富的财富传奇,"国内股票走势不错,大家也非常热衷购买原始股"。张伟向这些加盟商传递的信息是,现在Mailpost的股价每股0.2澳元,一年后上市将上涨10倍。

  这些创富方式,在曹尉看来,怎么听都有道理,所以,他"确实被这些东西给吸引住了"。最后,他以每股0.25澳元的价格买下80万股Mailpost原始股,耗资20万澳元,希冀这笔投资能够令他一举摆脱打工者的身份。"说实话,我原打算买了股票后,可以到公司去上班,但谈了好几次,一直没谈成。"不过,自从买了股票后,Mailpost的生意每况愈下,一年过去也未见起色。曹尉开始感到心灰意冷。此外,令曹尉感到烦心的是,公司从未把80万股的股票凭证给他,"我付钱后,公司只给了我收据",他原本打算跟Mailpost的经理好好谈谈,要么退股,要么拿到股票凭证后,就把股票转手。但忙于购置在澳洲的第一套住房,没抽出时间。结果,2008年12月初,Mailpost开始提前放年假。

  悬空:既不倒闭,也不赔钱整个2009年,曹尉和陈振兴等人再也没机会要回支付给Mailpost共计2000万澳元的投资款。"圣诞节过后凭证仍旧没有给我,我向他要了很多次,他们总跟我说’看一看,看一看’,却从来没有给我。"过完圣诞节,Mailpost送给所有投资人一份"新年礼物"--一封来自清盘公司的信:Mailpost申请破产保护,进入清盘阶段。600多名Mailpost的受害者显然无法立刻接受现实,谣言也随之而起,很多人说"大老板把钱都卷走了"。

  "去年年中,有人去管理竞争和消费委员会投诉Mailpost,指责他们的连锁经营方式不符合连锁经营的法律,同时具有欺骗行为。这个机构就开始介入调查。"陈振兴说。

  2010年5月中旬,本案代理律师沈寒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悉尼联邦法院已经认定Mailpost存有欺诈行为,判决公司停止欺诈行为,并对公司进行破产清盘,公司负责人5年内不准从事连锁经营业。"不过,沈寒冰说,该案最大困难是无法追回被诈骗的资金,也不易获得民事赔偿。对Mailpost进行清盘的会计师告诉沈寒冰,Mailpost账户上几乎无资金。"Mailpost从开始就是一个骗局,骗得资金后以各种名目将钱分解,他们在转账上做得非常完美,清盘师称’目前查不到资金下落’。"沈寒冰说。而这直接导致破产清盘工作无法继续展开。"如果要继续清查,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因为清盘公司每一步骤都需要收费,彻底清查还需要10多个步骤。而澳洲法庭也没有义务为这笔费用买单。"没有法院的支持,追讨资金几无可能,案件就此僵持。"目前Mailpost处于’空悬’状态,不倒闭、也不赔钱。"曹尉说。

  抗争:不靠政府,靠反对党

 澳大利亚商会 骗局 澳大利亚特许经营骗局受骗者的经历
  "和中国的司法体系不同,澳洲的民法体系和刑法体系相当繁琐。"沈寒冰说:"目前,法庭只是判定公司有欺诈行为,所有责任都在公司,公司被清盘,但无人对此事负责。"如果要让公司负责人坐牢和赔偿,则需要进行一系列刑事诉讼。按照澳洲的司法惯例,需要请法庭律师,诉讼时间可能长达10年。"没有人出得起这笔钱,也不会出。"曹尉断言。

  陈振兴不打算就此罢手,他和几个受害人代表成立了一家连锁经营协会,将澳洲所有政府部门跑了个遍,希望引起政府关注。"我不能被人骗了就算了,我一定会抗争到底。"他说。

  目前,陈正在设计调查问卷,计划发给千名华人,调查政府应该怎样保护受害人的利益。与此同时,陈和同伴也在联系澳洲反对党,投诉澳洲连锁经营法规存在漏洞,希望藉此向澳洲政府施压。"希望澳洲政府能对Mailpost有公平的制裁"。

  被骗20万澳元的曹尉,此刻还要为年底的买房款烦恼。在Mailpost案曝光之前,他在悉尼买了1套现房和一个楼花,后者需要在今年年底兑现成47.5万澳元的房款,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我是不会跳楼的,现在,我要玩命地赚钱了。"在曹身后,一台老式洗衣机里正翻滚着他的深色工作服。

  4双"看不见的手"

  在这个受害者众多的欺诈案中,从发生到悬空,一双双"看不见的手"在背后起着决定性作用:信息封闭、暴富心理、投资渠道少以及澳洲司法体系中的"真空部分"。

  在采访中,沈寒冰和曹尉都强调,受骗者是一群在澳洲社会生活得不尽人意的华人,年届不惑,大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拿着微薄的工资。由此,他们对致富的渴望一直没有湮灭。而中国10年来演绎的大量财富传奇更加格外刺激着这个群体的神经。

  然而,澳洲给不了他们迅速致富的机会。在澳洲,暴富的机会少之又少--澳洲楼市和股市都不能提供这种机遇。而此时,Mailpost无疑给了他们一个近乎完美的投资机会:简单、高效、投入并不昂贵。更可怕的是,以他们的知识背景和英语能力,无法辨别投资机会与陷阱的区别,当然他们也不愿或不知该事前出钱请律师判断。因此,曹和陈乖乖"入彀"。

  结果是,这些"梦想投资者"们很可能讨不回他们的投资款。而澳洲复杂的法律体系也让他们无所适从。眼下,Mailpost案悬空在民事诉讼上,受害人要想起诉公司负责人,必须自己请律师打官司,费用之巨,时间之长,没人可以说清。陈振兴的努力只是留了一个小小的窗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19015.html

更多阅读

伪装在广告背后的陷阱 特许经营陷阱背后的法律缺失

  席卷全国不少城市的“掉渣饼”旋风又演绎了一场特许经营的闹剧。据悉,土家特色风味小吃“掉渣儿烧饼” 在北京曾以日增两家以上店面的速度飞速扩张,复制品牌已达40多个,还有更多效仿品牌正在酝酿出笼。但掉渣烧饼虽然催生很快,生命力

特许经营与加盟的区别 如何加盟特许经营

  销售护肤品或开一家连锁酒店、为宠物美容、帮助人们减肥或提供税务服务。这些只是特许经营世界里很小的一部分,如今的特许经营领域里包括了各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概念,涵盖了所有你能想象到的产品和服务。那么你怎么知道哪一个领域

特许经营和加盟的区别 加盟外来特许经营 注意事项

外来特许经营是指任何源自国外而引进本地的特许经营体系,而引进方法是外来授权商授权给本地的加盟商。加盟商可以是单体,也可以是企业。比如,麦当劳除去美国本土,在美国以外算是外来特许经营。    我们要了解加盟外来特许经营有何注

规避经营风险 特许经营规避风险的8大诀窍

  国内特许经营正在以投资小、收益快的特点吸引了大批中小投资者,但越来越多的陷阱却让投资者们栽了跟头。为此,专家提醒投资者,应采取对策规避风险。      先让我来看一个惨痛的例子。2003年,南京市民王先生发现必胜客的比萨在

特许经营的基本要素 特许经营加盟商的基本权利

“第十四条 特许人应当向被特许人提供特许经营操作手册,并按照约定的内容和方式为被特许人持续提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业务培训等服务。”“特许经营操作手册”—是指在加盟商经营过程中,特许商给予加盟商的指导和支持,并对加盟商

声明:《澳大利亚商会 骗局 澳大利亚特许经营骗局受骗者的经历》为网友煞笔才说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