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百货公司Selfridges副总裁DavidRiddiford曾说:"你可能在Selfridges里遇到贝克汉姆夫妇,但他们不大可能出没于像沃尔玛那样的地方。"这句话自然揭示了百货业与大卖场的错位竞争关系。虽然在上海新开的沃尔玛商店里也开始经营珠宝,但这并不能成为卖场可以代替百货的理由。如果说大卖场代表了日用品,百货就是时尚的代言人。
而从1995年到现在,百货业都在经历着艰难的调整期。上海百货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浏河介绍说,当国外超市进来时,死了一批小的百货公司;而当国外大卖场进来时,又死了一批中型百货公司,究其根本原因,是这些百货公司没有跟人家形成错位经营。卖的商品一样,又没有价格优势,自然就没有竞争力。所以百货公司开始进行调整,有的丢掉了食品,有的丢掉了家电,让那些专业的超市去做这些生意,自己则集中在高档服饰、化妆品这类商品上,也开始了主题经营。比如妇女用品商店主打"漂亮妈妈"概念,虹桥友谊商城专做"白领"生意,调整也初见成效。2004年,上海的百货业销售总额达475亿,同比上升了5%,占全市零售总额的19%。"这个比例还会下降",王浏河说,"根据国外发展经验,越是现代化的城市,百货业所占的比重越不大。国外普遍是10%~15%,美国占9%。因为百货业市场细分越来越明显,经营的品种也开始减少,所以比重下降是正常的。"
有个性,她喜欢
8月份的上海,曾经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两本时尚杂志《ELLE》和《瑞丽》随刊附赠睫毛膏,指定顾客到淮海路上的百盛和太平洋去领取。1200支睫毛膏刹那间被领空,无数年轻女孩子围在百货商店迟迟不肯离开,现场去了3000人不止,而且差点闹出人命。且不说消费者的心态与主办方的策划不周,这个现象至少说明了这两家商场的"时尚"定位。
谈到百货业市场的细分,王浏河指出,上海百货业的业态已经相当齐全。百货商店一共可分为七种类型:一是高端百货,代表为恒隆、梅陇镇,入驻的都是国际一线二线品牌;二是时尚百货,以太平洋、百盛为代表;三是综合性百货,主要是一百、永安、新世界这些老牌百货,他们营业面积大,范围比较宽;四是主题百货,有妇女用品商店、儿童用品商店等;五是社区百货,顾客都是固定的;六是ShoppingMall,比如说正大广场;最后就是专业专卖的品牌商店。
不过百货的业态虽然齐全,但并不是所有的商场特征都那么明显,真正能做到错位经营的并不多。曾经倍受上海年轻女性追捧的太平洋百货,现在的品牌档次也有高有低。而南京路入口的宣称要与恒隆广场一争高下的百联世茂,一层的商品还是世界一线品牌,二层、三层就"各显千秋"了。而在静安寺静静矗立的久光百货,开业2年多,依旧是门庭冷清,虽然主打高端的百货并不是以人流量取胜,不过久光的境遇似乎有些过于惨淡。
百货业要做出自己的风格也贵在一个坚持。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自己就非常欣赏恒隆广场的做法,定位非常清晰,就是主打高消费。所以相应地,他们也不会举办很炫的活动,因为顾客对服务的要求非常高,整个商场需要一个优雅的购物环境,所以他们可能会拿一些名画在商场里出售。"他们很清楚自己做什么,恒隆在香港都没有做得那么好。"像这样的主打高端的商场为了保持它的个性,宁可空着店面,也不随意出租。
恒隆是品牌专卖店的形式,同样经营国际一线二线品牌的老牌百货,当数美美百货定位尤为清晰。位于常熟路这种相对安静的地段,美美百货并不拥有像太平洋百货那样超大的人流量。但是因为这个地方是使馆区,又是文艺界、海外人士、归国华侨、高级干部的聚居地,消费能力非常强,做高档百货就很合适。而美美百货从最开始定位高端一直坚持到现在,虽然整个商场的硬件设施在今天看来已经很难与新百货公司竞争,但是他们通过一系列服务来稳住顾客群。比如为顾客举办时尚咨询活动,或者定期的fashionshow以及另类的表演等。
百货业只有定位明确、个性鲜明才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才是成功之道。欧美成熟的百货公司都具备这样的特性。相对于英国哈罗德古典式的品牌陈列与调配,Selfridges更注重时尚和年轻化;在美国,西尔斯的定位属于中等层次,而联邦百货的定位稍高一些;但在加拿大,西尔斯则提高了层次,把中等的位置留给了Huddson&Bay。
欧美百货巨头缺席有理
熟悉百货业的人都知道,真正的欧美百货巨头像美国的Sears、加拿大的Huddson&Bay、法国的Lafayette、英国的Selfridges都没有正式进入中国,Lafayette还曾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但后来也搁浅下来。而像马来西亚的百盛、台湾的太平洋、香港的恒隆、日本的久光则在中国大陆生根发芽。与沃尔玛、家乐福相比,百货巨头的行动实在是有过保守。英国Selfridges百货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成立90年后才开设第一家分店。
业内人士分析,欧美百货巨头迟迟不进入中国正是因为百货业的独特个性。百货业不同于大卖场,家乐福和易初莲花可能差别并不是很明显,百货则完全不同,必须要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必须熟悉当地的文化,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王浏河认为,除了这一点,欧美百货业与亚洲百货业不同的经营模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百货是’引厂进店’,采用代销模式,商品销售之后再付钱给厂商,比如卖了100块,扣了20块,返给厂家80块,这样商家没有经营风险。而欧美百货则采用买断的模式,商家从厂家手里买下100块的商品,自己赚20块。所以欧美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就比较担心,自己的商品是否对消费者有足够的吸引力,一旦没人买,会亏得很惨。而欧美的百货公司品牌最多,其中许多都是一线品牌。上海虽然已经引进了很多国际一线品牌,像路易威登,但是这只是单个的品牌,一个百货公司的进入与一个品牌的进入完全是两个概念。经营风险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归根结底,百货公司还是要熟悉当地市场,熟悉消费者,那些经营成功的百货商店无一不是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当地消费者进行深入调查,比如赛特购物中心,来福士广场。否则,亚洲的百货公司同样会黯然退出市场,比如瑞兴百货,以及曾在港汇广场里惨淡经营的富安百货。
虽然欧美百货巨头暂时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但是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差距。首先品牌方面自是不必言说,他们商品品种多得都不知道用来做什么。而在服务方面,更是值得国内企业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日本百货公司的服务台都能寄包,而且不只一处,国内的百货公司很少提供这种服务。国外百货公司对忠诚顾客的服务非常周到,包括生日的时候寄贺卡,顾客买了东西后会打电话过来,询问使用的状况,有新商品的信息及时通知客户等等,国内有一些百货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服务,但还不多,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共识。而谈到服务,永安百货公司的总经理李雨林深有感慨地说:"在服务方面,我们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就是过分强调业务人员的行为规范,有的营业员笑容和眼神都是很机械的。而你在国外顶级的百货公司,比如说老佛爷和哈罗斯,感觉不到营业员很刻板很机械的动作。另一方面,他们的服务很有针对性,善于结合自己的特点推出人性化的服务。比如哈罗斯,它是全世界百货业的焦点,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专业接待中国人的人员,有专门为中国人制定的手册。不同国家的人来到这里购物,商场的人都不同语言接待。这一点我们还是比较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