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多前,当地库还是一片毛坯之时,现任apmea地区品质管理高级总监的崔如便受命组建整个食品研发和质量管理团队。不过时至今日,这仍然只是一个九个人的小团队。
经由一段短短的楼梯从餐厅侧门走进地库,就仿佛瞬间由一处人声鼎沸的餐饮场所步入到了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投资1000万港币的地下密室,管理着37个国家8347家麦当劳餐厅的产品研发和质量控制工作。由于门禁森严,其被公司内部称为“御膳房”(forbidden kitchen)。考虑到这里是麦当劳很多重要且机密的产品策略和评估标准孕育的地方,这样的称号可谓相当贴切。
香港中心的研发总监、九人团队中唯一的大厨李莱斯(leslie bailey)便是崔网罗到手下负责菜单和新品开发的人才。曾是英国军队大厨的李莱斯之前在星巴克亚太区担任产品经理,虽然是小组中唯一的外国人,但在中国待了13年的他,不仅有一位中国妻子,还能煮出地道的凤爪。
名为大厨的李莱斯其实只有一半的工作时间待在麦当劳厨房,而另一半时间则如同任何一个办公楼的职员一样。每天,他第一件事就是查收邮件,看看来自各区域市场的信息。麦当劳每个重要市场都会有一份专门的菜单,上面列着值得推广的项目—这可能产生于团队每周1至2次的头脑风暴会议。在形成概念化产品之后,研发人员就要阅读大量相关材料、与供应商交流这个产品的独特性和市场适应度。当然,也免不了与美国总部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他们正在研制和
推广的新品,并研究是否值得引进。比如6月初,经过改良的麦咖啡就已经通过了香港研发中心的测试开始在中国市场投放,而目前,中国市场今年的菜单上还列着10余款等待上市的新品。
可以看出,深处地下隐密地段的研发中心并没有在闭门造车,其时刻都在与外部市场形成联动。而除了进行产品创新外,它还肩负着研发新型麦当劳厨房设备和软件系统的技术创新任务。另外,不同阶段的创新侧重也是不同的。比如在经济危机中,新型麦当劳厨房设备就要致力于如何节省成本,用更少的油和调料烹制出更好口味的产品。有数据证明,麦当劳近年来推广的made for you(译成“为您而做”)麦当劳厨房系统,使得产品生产过程中同类成品的损耗率至少降低了70%。而今年6月开始上市的更方便、环保的新一代食品包装也是出自研发中心之手,因为已应用于100多个国家,其成为麦当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更换包装活动。
研发中心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中央电脑系统来管控、评估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并备案到庞大数据库中。顾客在各个餐厅中所看到的大小、色泽几乎相同的薯条、汉堡和鸡翅,事实上都是通过了该中心严格的审核。评估室摆满了各项品类的细节评估表,以薯条为例,会详细到长度、粗度、横切面、色泽、口感等几十项。麦当劳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使用的薯条切割机器能够以每小时100英里的速度使薯条过卷刀快速切割,并且通过特殊分类器来完成成品和次品的分拣。面包也有自己的多种测量工具,汉堡、双层汉堡和巨无霸分别都有不同宽度和高度的测量框。而为了保证模拟食品品尝环境的一致性,质量评估室采用的灯光波长则达到6500,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