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本文不会给予针对有关电影作任何实际内容评论及疑似打分,以免误会。
近日大家都在翘首议论王菲演唱会,吃瓜坐等“天后”12月30日晚上如何在被黑出翔的情况下“黑马突围”,但是,《长城》、《摆渡人》等电影不甘寂寞出来“抢戏”了!
没办法,俗语有云,人红是非多,猪胖惹人宰。到年终岁末贺岁强档,各路电影“英雄”当然是拧足干劲、力争票房啦。但是,由于太过惹人注意,差评要比好评多。
仔细一想,《长城》导演张艺谋与《摆渡人》主演梁朝伟都属虎,怎能放过2017这只“金鸡”!
但是,这一下子,问题来了。
12月27日,中国电影报、人民日报客户端异口同声的发文,惹来各界的议论纷纷,而豆瓣、猫眼疑似被约谈的传闻也甚嚣尘上。此两家媒体不同标题的同样内容文章,批评了豆瓣、猫眼等网站电影评分上的恶评伤害电影产业。
文中还指出,利用“撞库”、“肉鸡”技术等可网络作弊,且专业影评人并不能完全替代普通大众对于影片的观影评价。这,可是要力挺《长城》、《摆渡人》等国产电影的节奏啊。
无独有偶,12月29日,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道》栏目也做了题为“对豆瓣、猫眼等恶意操纵影评的网站说不”的报道。
不过值得玩味的是,中国电影报、人民日报、央视提及被“恶意打低分数”的几部电影,如今其评分有呈继续下探之势。但即便口碑不佳,但这似乎并没过多影响票房,毕竟《长城》、《摆渡人》等票房还算不错。
只不过,《长城》号称投资高达1.5亿美元,且明星阵容庞大,这个史上成本奇高的电影要多少票房才能收回成本啊。
越俎代庖?专业差评引发的疑似约谈事件
12月27日《中国电影报》发表题为《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的文章,点名批评豆瓣、猫眼等评分网站,称恶评伤害了电影产业:
“正在全国上映的贺岁档3部国产影片《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都正面临巨大的舆论风波。先是《长城》上映后,微博大号“亵渎电影”践踏评论底线,发布“张艺谋已死”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引发口诛笔伐;后有豆瓣为《摆渡人》恶意刷一星事件,再次掀起轩然大波。虽然这些影片确实在艺术质量上尚存缺陷,但不可忽视的是,个别大V、公众号为博眼球、圈粉丝、流量变现等目的,发布恶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严重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态环境。”“在这些低评分的引导下,不少观众对贺岁档国产影片大失所望,甚至因此拒绝观看国产影片。”
12月27日晚间,人民日报客户端对《中国电影报》的文章进行了转载,标题换为《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紧接着,猫眼专业影评人评分功能也已悄然下线,只留下“观众评分”。于是,舆论疯传豆瓣、猫眼被约谈……
饶有趣味的是,12月28日晚间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发出了《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力量》,称“承认观众有‘用脚投票’的权利,也就要承认观众有‘打星评级’的权利,这都是一种选择”。对此,有网友留言表示前后论调不一致,结果,“作者”回复“以此为准”。
同样在12月28日晚间,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朋友圈转发了关于“豆瓣猫眼被约谈”的报道,并附言澄清电影局约谈豆瓣、猫眼的传闻,称“这篇文章过度‘猜想’了事实。电影局没有与豆瓣有过任何接触,也不认识豆瓣任何人,很想有机会接触,大家共商和探讨促进电影进步的话题。”而豆瓣创始人阿北,也发朋友圈表示并无被约见。
与此同时,阿北的旧作《豆瓣电影评分八问》被大量转发,该文试图解答豆瓣评分的制定、主旨、原则、水军及解决方法等方面问题,并指出“整个豆瓣系统里没有‘修改电影平均分’的后台功能”。
目前,报道此消息的媒体已删除了有关电影局约谈的内容。事情暂告一段落。
但在这么一件发难于电影与差评之争的事件上,媒体为何如此异口同声,而又突然变得“骑墙”呢?这一反常态的风格,旨在营救中国电影贺岁档的票房于水火之中?
而电影局长及豆瓣方面的澄清,更像是有了默契的“一问一答”。
“谁做的这道菜?”“厨子”不好怪“食客”!
近日的关于电影的舆论闹剧,背后掩藏的多是电影方与影评方的“怼忿”,而此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导火索。
早在12月16日《长城》后,有影评人“亵渎电影”微博发文称“张艺谋已死”,惹来乐视影业CEO张昭转发微博的愤怒言论:“躲在阴沟里诅咒中国电影的你已经腐烂!电影劳作者永生!(没有人给你点蜡烛)”。而12月16日晚,亵渎电影又补充发表了微博长文,详细解释为何不认为《长城》是一部好电影。随后,乐视影业官微也加入了这场口水战,发出“警告函”,并称将追究法律责任。
无独有偶,毒舌电影公众号也在12月15-16日期间推送了影评:《<长城>,你好大的口气》、《<长城>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人性》。对此,乐视张昭回道,“毒sir,你好大的口气。不要标题党,也不要绕口令。”
从乐视影业与影评人的骂战,到近日媒体批评影评人伤害电影产业,看来,约谈一事的猜测或者并非“空穴来风”,也难怪引起了各界的狐疑。
只不过,电影局方面约谈豆瓣、猫眼的传闻,总让“吃瓜群众”听得云里雾里。
对于这个谜团,咋当时“小四”被骂到“哭鼻子”的《爵迹》就没有享受类似的特别关照?这里面,到底是监管过火还是利益纠葛?
不过,对于这些“江湖恩怨”,不说也罢。清者自清,相信群众的眼睛是最雪亮的。
那么,整件事情都怪影评人咯?所谓,专业评分“一句顶一万句”,唯恐天下不乱?
对此,有业界人士表示,一些新片可能存在刷分问题,但平台评分基数在十几万以上,刷分成本非常高。
不过,从平台运营角度而言,类似猫眼、豆瓣等平台也确实可以通过商业合作的方式为影片“谋福利”,毕竟这类消费者心目中觉得相对公正的平台确实能给到“参考”。
而就企业方而言,基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博弈下,这就蕴藏着广告与商机。此前,受人诟病的美团、饿了么的商家排名就有“猫腻”。
制片方VS影评人:相宿相栖,猫和老鼠
相信经过此次舆论风波后,豆瓣、猫眼等类似平台接下来肯定会“警惕言行”,不敢随意给过低的评分。毕竟,和谐社会,有话好好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
但是,电影制作及发行方与影评人之间的关系纠葛,源远流长。就好像自从有了老鼠奔跑,就有了夜猫子“乐此不疲”玩追捕一样。
回看电影文化产业市场,其一直以来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于是诞生了一些有立场或无立场、有利益或无利益关系的影评人。
而很多人在看戏之前已养成了“看影评”选片子的习惯。对于好的电影趋之若鹜,对于评分低的电影则惊呼:“这样的烂片,幸亏没花钱看!”
一方面,中立、过火或偏激的影评“投喂”公众不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电影制作方要“力争上游”、别总是“糊弄行事”。
另一方面,差评或有争议的评论能俘获受众,既赚粉又名声大振,这让很多影评人、甚至媒体大号纷纷以身试法,且屡试不爽。
不过,这也没办法,“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个人性惯性定律太强。而且,影评人也要“吃饭”。
况且,就娱乐圈而言,正炒反炒都是“炒作”,无伤大雅。只要起到“出名”、“惹人关注”,票房就会大涨,哪怕低俗媚俗又如何?
无论是“骂战”、“自黑”或“泼粪”,吃瓜群众爱看、有关注热度就好。管它黑猫白猫,抓到RMB的就是好猫。这,也可以理解为娱乐圈炒作与电影营销的真谛。
而关于电影评论,一向都是放开的。回想之前,“小四”的“小时代三部曲”不也被骂得“狗血淋头”?但小四的粉丝们依然不离不弃,甚至有人买票进场就是为了看其“烂到什么程度”……
结果,歪打正着,郭导凭借“小时代三部曲”大赚特赚。
而此次乐视等与媒体人之所以“怼”上了,也并非以暴抗暴,而是因为“差评”帮倒忙了。
不过,兵不厌诈,谁知道这次是否是《长城》等电影结合多方力量,借势营销炒作拉高“救”票房?因为,纯粹差评会让不少观众“望而却步”,但差评与各方舆论纷争卷在一起,大家就有去“看戏”的欲望了。
叩问中国文化产业:到底需要怎样的生态?
近日,中国电影报、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文章,触发了大家对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思考。
对此,中国文化产业方面的舆论管控是进一步放开,还是要收紧?起码,想办法加大对本土电影等文化产业的保护与支持,好让其进一步走向世界,传递中华文化,为国人“涨脸”。
那么,例如成立专门机构监管,类似律师须考证、有律师协会及行政部门监管一样,让影评人、豆瓣、猫眼等涉及文化产业相关团体、机构或平台纷纷“持证上岗”,要“考试”还要“年检”,并接受不定期的“例行巡视”?
而就目前电影法而言,对于影评人及第三方平台机构的要求近乎空白。
不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电影、游戏、动漫等文化产业而言,只要不违法、不传递不良信息或扭曲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有些方面的不完善是可以通过行业自律与企业内省等方式去完善的。
好评固然拉高票房,差评也是对制片方的“鞭策”,谁说成长的道路上就不需要“打击”与“委屈”?能力和才华,有时候是在委屈与奋进中“被撑大”的!
而不是动不动就要惊动上级主管部门,如此长期以往,唯唯诺诺的态度,也不利益文化产业开放、阳光的方向发展。
此前,11月7日通过的“新电影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已明确表示“放宽电影的审查”,对文化产业支持力度的加大及自由度放开,应当是主管部门的共识。
据悉,《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后,将减少审批项目、降低准入门槛,还取消了电影制片单位审批、《摄制电影片许可证(单片)》审批等行政审批项目、下放了电影片审查等多项行政审批项目,并坚持放管结合、加强后续监管。按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的话就是说,“简政放权、激活市场的活力是电影产业改革推动的重要方向”。
但是,如何把放权、监管与问责机制做到位呢?据透露,《电影产业促进法》将于2017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与此同时,实施多年的《电影管理条例》将依据《电影产业促进法》进一步修订完善。这,真要等到《电影产业促进法》真正实施后“静观其变”了。要知道,到时候,电影片的审查等多项审批事项将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电影审核不再只是广电总局的事了。
那么,把监管与问责下方到电影产业中间环节的部门与团体呢?
例如,食监局、卫生署不盯紧厨子,消费者吃到肠胃出问题,就不仅要怪店家,还要追责其那批端菜的、洗碗的不用心,当然还要怪罪美食评论家不负责任、胡乱宣传、破坏产业良好而平稳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电影产业各环节的平台、意见领袖也要有足够的“自律”与“社会责任感”,否则其生存发展的空间将变得越来越有限,甚至会被淘汰或取代。很多事情“过犹不及”,“喷子”短时间很“嗨”,但如果“乱喷”的话,最后也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且,影评人作为“公众人物”,其意见领袖价值与一般观众“乌合之众”的影响力大不一样。要知道,一个著名影评人的权重影响,需要成千上万普通观众的“对冲”呀。所以,影评人要以身作则,客观、莫偏激!
因此,中国文化产业要振兴、走向世界,要加强内功、修葺产业氛围、梳理各级管理与监管,更要营造一个“同舟共济力争上游”的良好环境。
这,需要电影等文化产业制作方的“匠心”与“公德”,要多输出一些有质量、有担当、有营养的作品,也要经得起批评与指正,而不是“炒作-拉粉-赚钱”完事。
这,也需要电影产业生态中的各个环节坚持“操守”,不仅要从观众观影角度出发,还要以产业发展为重,多输出正面积极的声音,可以“嫉恶如仇”,但也应当换位思考、客观公正,把握好尺度。
不过,问题又来了,那么影评人及网站机构等立场到底要向制片方还是观众倾斜?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口味和喜好都有差异。“你”说好,谁知道别人到底喜不喜欢?
对于好电影而言,意见领袖却大多英雄所见略同,不过,对于电影评价方面还是要有一个基本标准。否则一家之言,就“全乱套”了。
那么,影评人评价电影,那么又由谁去评价他们呢?
最后,但愿豆瓣、猫眼等“被约谈”只不过是某些围观的“吃瓜媒体”以讹传讹的结果,也希望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类似闹剧点到即止,并引以为戒,一切越来越好。
还有,希望国民的审美、审丑水平进一步提高,如果大家都以自己独立视觉去客观看待事物,到时候就“天下无专业影评人”了。
新年伊始,愿阳光驱走雾霾,天下太平安居乐业,作为大多数“过客”的“我们”,过好便好,活久见。冷看商家炒作“数钱笑”,“我们”努力www.aihuau.com工作加班抢票赶春运“看北国雪飘”。
2017年,新年进步!
(注:此文由作者原创于2016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