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父母双亡的李爱英怀里揣着奶奶变卖家具所得的50元人民币和大伯为她买的火车票,从重庆市万州区踏上去北京的打工之路。当年19岁的农家姑娘做梦也没有想到,时隔8年,她竟成了一个“北京人”,还有上百万元收入。
家遭不幸,辍学挑起家庭重担
1993年,李爱英一家遭遇了重大不幸。这年春天,先是李爱英的父亲上山伐木,从悬崖上掉下摔死,接着一场大火烧毁了她家的房屋,再接着,她的母亲突发心脏病身亡。李爱英种菜、卖菜、喂猪、养鸭,勉强维持着一家五口人的生活。
1997年,李爱英决定去北京闯一闯,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卖豆腐的活儿。从这以后,李爱英每天蹬一个多小时的三轮车,将150公斤豆腐运到菜市场。李爱英卖豆腐时嘴很甜,还会给顾客多送一点。就这样,回头客多起来。3个月后,她每天能够卖出250公斤豆腐,老板高兴地增加了她200元月薪。
大胆下海,养鹌鹑从3800元起家
这天,李爱英卖完豆腐蹬着三轮车回豆腐坊,突然在小胡同口看到许多人排队买烤熟的鹌鹑。李爱英想,买的人这么多,养鹌鹑肯定不愁销路。和卖鹌鹑的老板一商量,老板鼓励她:“想养鹌鹑是好事,养成了我帮你卖。”豆腐坊老板听后,主动借给她3000元钱,李爱英就用这3000元加上自己的800元存款,开始艰苦的创业。
李爱英从农研所购进3对鹌鹑,到第38天孵出了33只小鹌鹑,第100天,鹌鹑竟有了1500只。眼看春节将近,李爱英盼望到时能卖个好价钱。
然而,一天夜里,鹌鹑竟全死了。李爱英悲痛不已,冒着大雨到农研所咨询。原来,由于天气寒冷,她担心鹌鹑受冻,睡觉时特意把通风口都关上,鹌鹑窝里的二氧化碳等各种有害气体浓度太高,致使鹌鹑窒息死亡。这时,李爱英才意识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养鹌鹑也需要科学方法。
这时,豆腐店老板在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读研究生的亲戚答应来帮她。在他的指导下,第一批鹌鹑不到45天就出笼了,而且繁殖迅速,仅3个月,李爱英的鹌鹑就增加到了5000多只。
李爱英想,自己辛苦把鹌鹑养大,杀好洗净,送货上门给小摊贩,每只才15元钱,而小摊贩随便放些佐料,炸一下就卖30元钱,她决定自己做精加工。于是,她风风火火地赶回重庆,找到配制卤干的老师傅,专门为腌鹌鹑研制了十几种配方。她还购进一套制作小包装的设备,把腌制鹌鹑包装上市。
拓宽思路,告别小作坊生产
“我的腌制鹌鹑不能总定位在小摊上,应该飞上大宾馆的宴会席。”李爱英把自己的产品送进一家五星级饭店。这家饭店经理出于好奇,同意留下100只腌制鹌鹑,条件是免费供顾客品尝。她连续向15家大宾馆、饭店送了半个月货,结果不仅国内食客满意,连老外也对此颇为青睐。不久,李爱英就建立了30多个销售网点。
大批订单纷至沓来,李爱英开始为订单太多烦恼。怎样才能筹到扩大生意的钱呢?李爱英想出了向客户借钱的办法。她坦诚地告诉客户:我在发展上遇到困难,恳请你们每人先预付5000只鹌鹑的货款,计1万元。这样,在不到1个月时间,她就筹到了29万元。李爱英一鼓作气,把鹌鹑加工厂规模扩大到日产2000只,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几年来,李爱英的鹌鹑生意平均每年的纯利润是20多万元,她也从一无所有的乡下姑娘成了身价百万的富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