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公司:新环境和新战略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是一家声誉卓越的大型跨国公司。它不仅以其众多产品和世界第一大企业名扬全球,而且还以其总裁弗雷德·斯隆的管理体制改革著称管理界。然而,到80年代,即使是象通用汽车公司这样杰出的大公司也不得不面对着严峻的挑战。

  早在70年代,日本制造商丰田、日产、本田等公司利用石油危机,以大量优质、低耗的小型汽车攻入美国市场。日美"汽车战"进入白热化状态。1980年,日本人再次利用世界石油价格第二次暴涨、汽油供应紧张的机会,发动了强大的攻势。日本汽车总产量首次超过美国。在美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有1/4以上是日本制造的。当罗杰·史密斯1981年1月出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主管这个遍布世界39个国家和地区,雇员75万人,年销售额达840亿美元的庞大企业时,这家世界首屈一指的汽车制造企业已亏损76亿美元。这是通用汽车公司60年来出现的第一次亏损。美国朝野震惊。

  从表面上看,这次灾难的祸首是日本汽车制造商。但是潜在的核心问题却是公司的管理体制问题。20年代,弗雷德·斯隆以分散经营、协调控制的原则,用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将通用汽车公司由若干汽车公司兼并而成的"杂牌公司",改造成一个庞大的、管理有序的企业。5个生产部门对于汽车的设计、制造、销售等业务活动各司其责。总部进行协调以及资源分配、预算控制等改革在当时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对通用汽车公司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久而久之,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模式被奉为"经典"。公司内泛滥着一种自满的情绪,无论是公司高级管理还是普通职员都认为"他们的公司是美国工业界最好的公司"。企业的创造性被扼杀,日益陷于僵化的境地。从50年代始公司的管理组织结构屡经调整,但基本原则和模式却没有突破。而且总部的权力越来越大,业务部门日益沦为总部的工具。对外部世界的变化麻木不仁,视而不见。特别是到70年代,公司在遭到外力的强大冲击下,其最高领导层仍是讳疾忌医,否认进行大规模内部改革的必要性。

  新任董事长兼总裁罗杰·史密斯,出生于美国汽车工业的故乡密执安,16岁曾当过汽车装配工,1949年获密西根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随即进入通用汽车公司任海外业务会计。他凭着自己锲而不舍的干劲和忠实于公司的献身精神,沿着等级阶梯逐步攀登。值得一提的是史密斯在60年代曾参与斯隆的智囊团,从而使他对公司上层机构的内幕和斯隆的组织管理系统实质有一定了解。罗杰·史密斯受命于危难之际,但却可以借此一展宏愿。

 通用汽车公司:新环境和新战略
  1981年5月,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机,迫于华盛顿的压力,日本政府和汽车制造商同意:至少在1984年以前,压缩对美国市场的出口。并保证,如果双方认为有必要给美国汽车商更多的时间来赶上日本的出口水平,日方将继续增加1年的出口限制。尽管有了政府限制进口的措施,但是史密斯明白,他只有3~4年的时间来实施新的战略。错过这个时机,日本汽车公司将恢复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攻势,象通用公司这样的汽车制造商就再也没有机会迎头赶上了。为此,必须加快企业的变革,激发企业创造力。罗杰·史密斯的新战略措施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1.新战略措施主要是围绕着摆脱公司所处的危机而展开的

  罗杰·史密斯接任之初所面临的棘手问题是:如何为平衡公司的财务削减30亿费用预算,并尽快提供一系列全型号的小汽车来与日本公司抗争。为此,史密斯顶着可能招致社会普遍不满和激烈批评的压力,在公司进行了大范围的裁员。当然,这只是必要的临时性急救措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鉴于当时公司新投产的J型车情况恶化,史密斯计划上马公司花费了上百万美元新研制的S型车,但重估生产S型车所需代价的结论是:日本厂商可以用比通用汽车公司少2000美元的成本生产一辆S型车。面对日本公司的绝对成本优势,公司只得停止这个项目。这使史密斯清醒认识到:目前通用汽车公司再也没有力量通过投资来摆脱困境。史密斯决定打破常规,从日本引进小汽车,因为那里的汽车最便宜。1981年8月,通用汽车公司购买日本铃木厂家5%的股份,交换条件是:铃木公司将在出口限制解除以后,每年卖给通用汽车公司8万辆超小型车,然后,通用汽车公司将这些车重新以斯普林特命名销售出去。与此同时,通用汽车公司与另一家已拥有34%股份的日本五十铃厂商进行谈判,五十铃同意每年向通用汽车公司提供20万辆汽车。

  然而,这些仅仅是史密斯对日战略的序曲。尽管有了从铃木和五十铃进口小汽车的合同,但是就每年需要100万辆小汽车的通用公司而言,充其量也只能满足其经销系统的一小部分。而且,由于有了进口限制,日本汽车制造商都急于通过自己的经销商来销售出口汽车,通用汽车公司已不可能再从日本得到更多的汽车,况且也无力使S型车重新上马。那么,联营生产就成了填补公司小汽车生产线空白的唯一可行的方案。史密斯采用美国企业界通常的策略:"如果你不能战胜他们,你就加入到他们中去"。决计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合作来达到目的。1982年3月,史密斯得以与丰田英二会面,谈判持续数月,终于在1983年2月达成在加州弗里蒙创办联营企业的协议,破例允许在联营企业中应用日本的管理技术和规章制度,并得到联邦贸易委员会许可,丰田汽车公司参加联营是想既在美国销售更多的汽车,又不用减少从日本本土的出口。而且为了减少风险,丰田很希望既能在美国生产汽车,又不用单干。通用汽车参加联合似乎是违背了通用击败日本人的原则,但是史密斯却另有想法:联营可以使通用汽车公司节省投资,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新型号的小汽车货源,以解公司的燃眉之急,给史密斯留出一点充裕的时间制定直接与日本人竞争的战略。"要击败他们,通用公司必须先与他们联合"。然而,更深的意义在于:通用汽车公司通过这次联营,可以使它的经理们有机会深入研究对手,获得其技术和管理的第一手资料。

  2.新战略措施主要是围绕着改造公司的机制而展开的

  与丰田汽车公司创办联营企业是通用汽车公司的重大突破。然而,罗杰·史密斯关心的不仅仅是改变通用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而是根本变革公司的管理方式。1983年4月,在宣布与丰田的协议的6个星期之后,史密斯召开了公司年度管理会议。他向参加会议的900多名经理作了口头演说,要求经理们重新确定通用汽车公司的使命 ,并应当诉诸文字,形成一份蓝图,作为公司未来决策的参考。史密斯还暗示了他想在使命书中看到的东西--即"3R":冒险(Risk)、责任(Responsibility)、回报(Reward)。当即责成组织一个由各部门和会议选派代表构成的委员会负责。委员会制定了新的公司使命书,重新定义的公司的使命:"质量第一,赢利第二。"推翻了原公司业者弗雷德·斯隆提出的,并业已成为公司任务书上一条不可改变的原则:"我们不是造车,而是造钱。"史密斯这一深思熟虑的行动,在公司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围绕着新使命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反思与争论。史密斯在引导人们抛弃旧观念的同时,向大家展示了:他要把正在作出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的相应责任进一步下放到组织机构中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此中来。

  今后几个月,公司工程局的负责人向史密斯递交了一份大胆的计划--"土星计划"。这项计划起初仅仅是为了发展"未来汽车"而构想的。按惯例,新车要先由技术部门设计,然后交付生产部门进行生产。这样往往要投入巨额资金,花费4~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公司的工程师们希望通过土星计划将设计与生产结合起来,以便采用新技术,用较低的成本生产出新型车,在80年代中期以6000美元左右的价格出售,与日本公司争夺市场。这项计划是根据美国50年代的太空计划而得名,该太空计划旨在赶上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在太空竞赛中所处的领先地位。通用汽车公司的土星计划也是旨在赶超日本人。史密斯知道,通用汽车公司不可能指望永远靠日本车来填补其小汽车生产线。而且,通用汽车公司也不可能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赶上去,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厂家需要一次巨大的飞跃,一次领先于日本的技术飞跃,才能重新占领美国市场。史密斯全力支持"土星计划"。

  史密斯更高的设想是企图把土星变成一个全新的汽车公司雏形,开创一套新的管理方式、生产方式、设计及市场技术,从而在90年代把通用汽车公司变成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汽车生产厂家,比日本汽车商,包括其新搭挡丰田公司更具优势。按史密斯的话说:"土星计划的重要意义在于日后我们要通过它来与布克、奥德斯、本狄克、雪佛莱、卡迪拉克的时代告别。"为了做到这一点,史密斯想创建一个全新公司来设计制造土星车,并通过一新的销售网络来出售。于是,土星车将由一家通过计算机而不是红头文件管理的公司来生产。这样就可以使顾客在订购土星车时,把他们的要求输入土星销售网络的计算机内。订单可以同时送到各工厂及供应商处,供应商随即设法准时把所需的零件送到装配线上,这一不需任何官样文章的系统意味着顾客可以几天或几星期内而不是往常的几个月就能取货,甚至现订做也不例外,使通用公司及供应商省去了预先准备大量存货所需的成本。顾客买到的车完全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从经销商手里得到的存货。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通用更接近顾客,而不是把经销商当作真正的主顾,这一转变是通用汽车公司经营思想的根本转变。史密斯决意从通用汽车公司销售网络中严格挑选出最优秀的经销商组成独立的土星销售网络。这些经销商必须是具有高质量顾客服务纪录,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愿意向新的计算机技术投资。史密斯1983年11月宣布土星计划时,没有给新型车的引进规定明确的年限。所以土星汽车又称为"无年限汽车"。这是为了使土星车的开发者能白手起家,从头做起,不受任何现存体制的束缚,不至于受到压力而采用公司原有的模式。当然,代价是巨大的,据估计,在第一辆车开出工厂之前,得支付50亿美元,但是,计划一旦成功,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将成为通用汽车公司其它部门在设计、制造和销售等方面的彻底变革的前兆。不久,土星汽车公司便成立了,公司的管理和财政实行完全独立,有权发行股票和债券。史密斯这样做,是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土星汽车公司将是进行试验新的管理、销售方法以及一切与汽车业务有关的有价值的新设想的基地。

  重振汽车通用公司雄风,仅靠土星计划是不行的,土星计划需要时间。在土星计划揭幕两个月后,罗杰·史密斯宣布对整个公司进行大规模的改组。这是经过对公司一系列严密的考察得出的最终决策,旨在使公司更富于开创性、更能适应市场变化。史密斯认识到,通用汽车公司现在不像弗雷德·斯隆时代那样,可以作为现代化大企业的样板了。它已日益集权化,几乎每一项决策都由最高领导层作出,然后再经过庞大的官僚阶层渗透到基层经理那里。公司领导部门实际上已演变成一条由白领职员组成的流水作业线。1982年秋天,史密斯请麦金锡咨询公司来全面考察通用汽车公司自50年代以来就几乎一成不变的管理体制。麦金锡咨询公司的专家会见了公司各阶层的520多名经理,又同公司计划人员共同工作了18个月,从而提出了报告。报告的结论是通用汽车公司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变得不愿意冒险、太官僚化、太集中化。麦金锡提出改组公司机构的设想,把公司的5个汽车分部和加拿大子公司合并成两个集团,一个经营小型车,另一个经营大型车。这样可以把汽车从设计开始的所有程序统一起来,减少白领阶层以及重复操作,使每一集团的高级管理者能全面地周密地控制企业中从零件采购到市场战略的每一重要环节,实行权力下放。但是,史密斯的改组很快遇到了来自公司管理阶层内部的阻力。对于公司上千名经理和工程师来说,这些变动会产生显而易见的利益损害。许多经理害怕这次变动将使他们失去权力或职位。史密斯开始陆续与公司白领阶层职员面谈,说明改组是为了使所有人能更密切的互相配合工作,而不是制造新的隔阂。制止公司改组过程中所生产的混乱,使改组得以顺利进行。通用汽车公司的组织机构改组,扩大了各级经理的决策权,减少了管理层次,保证了全体员工"参与管理",使企业更具有活力。

  3.新战略措施主要是围绕着发展公司的高新技术而展开的

  要战胜日本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仅着眼于投资设计新车或改变管理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公司必须取得一种没有任何日本厂家可以匹敌的技术上的优势和经营上的优势。罗杰·史密斯意识到,信息是企业战略中第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现代社会,通用汽车公司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工艺中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公司内运行着的360多个计算机系统中的大部分不能相互传递信息。而通用公司要想使自己的制造成本与日本对手保持同一水平,则必须使计算机和机械手成为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公司应将各部门之间繁多的信息渠道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加强公司的信息联络,于是,史密斯想方设法买进那些掌握着通用汽车公司所需要技术的公司。最终在1984年6月,从12个有潜力的公司中选出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DS),并以25亿美元的高价买下。EDS在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信息处理网络和后来的生产自动化配套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使通用汽车公司在计算机软件服务市场上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

  两年前,通用汽车公司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已取得了第一个重大的进展,它与日本最大的计算机企业富士通创办了一个联营企业--通用汽车纳克公司(GMF)。这家公司以向汽车制造商提供装配线机器人为开端,逐步发展到向其它行业提供机器人。到1984年,它已成为全美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的生产厂家,拥有50%的市场,然而,罗杰·史密斯并不就此满足,他希望通用汽车公司在高级机器人的生产技术方面能处于领先地位。因为总的说来,GMF主要还是在用现成技术生产机器人。如果通用汽车公司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机器人,就必须开发更高级的、能"知道"而且"懂得"自己在干些什么的机器人。但是,公司在发展新一代流水线机器人方面所做的基础研究还很不够。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起初通用汽车公司在机器人研制领域里寻求购买对象,但很快就发现没有一家公司特别出色,值得象EDS那样出资买进。对这种新兴的工业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战略。于是,通用汽车公司分别向4家从事这种竞争性高技术项目的公司适量投资,购进少量股票。像公司的对日战略那样,这也是对自己公司短缺项目所采取的权宜之计,只是这一次不用求助于日本人,美国公司在机器人的研究和制造方面已遥遥领先。作为回报,通用汽车公司有权把任何一家公司的突破性进展运用到自己的机器人生产线上。这些机器人监视技术的发展,将使通用汽车公司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小与日本公司在制造成本上的巨大差异。虽然,公司在这几个研究项目上投资了5亿美元,但是,由于投资分散,失败的概率几乎很小。出于同样的考虑,史密斯还投资300万美元地买下了一家很小的人工智能开发公司--蒂氏科技公司的13%的股票。这家公司研究的重点是机器人人工智能,这是使计算机具有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的一项高新技术,比机器人监视技术更为复杂,用途也更为广阔。

  罗杰·史密斯在高新技术领域里大张旗鼓地进行投资兼并。调整公司的产业结构,改进公司的技术状况,把公司的业务分散到一系列重要的相关领域中去。然而,史密斯心中高的目标却是要使通用汽车公司的国际卫星信息系统和国家防御协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史密斯想把通用汽车公司在全世界的数据处理系统统一起来,并准备向EDS设计的通讯系统投资几十亿美元。但是,史密斯始终认为,公司缺少一个关键部分。通用汽车公司很擅长设计分散的汽车部件,但在系统设计方面却相对薄弱。为此,早在1982年,史密斯就跟卫星工业界最大的企业--休斯飞机公司接洽,意欲买下该公司的产业。最终,在1985年6月,以50亿美元成交。买进休斯公司是通用汽车公司一系列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通用汽车公司处于新的技术领先地位,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子技术巨人和国家防御设施制造商,满足国际上汽车制造厂家对卫星以及系统工程的需要。

  随着通用汽车公司经营结构的调整,多种经营也成为对抗市场风险的一个很重要的战略措施。然而,罗杰·史密斯认为,这一系列新的经营项目应该与公司的核心项目直接相关。这就是;生产汽车并把它们推销给顾客。在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国际卫星信息系统方面的投资,旨在帮助通用汽车公司生产出更好、更便宜的汽车。同时,史密斯努力寻求增进公司与顾客联系的新途径,使通用不再仅是个生产厂家。当然,公司与经销商的关系是一个方面,然而,史密斯却更着重于另一方面:公司贷款,向顾客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通用汽车公司主管财政的分公司--通用汽车公司期票承兑行(GMAC)已是全国最大的信贷公司,每年通过向通用的顾客贷款可获10亿美元的利润。但是,由于通用汽车公司的非汽车部业务发展很快,非汽车项目贷款就显得越加必要。史密斯一直设法寻求一家有关的公司来扩大GMAD的经营业务。在1985年通用购进了承办抵押贷款业务的诺文斯特公司。将GMAC的借贷业务延伸到其它金融服务业,为通用汽车公司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从1980年以来,在日本汽车公司凌厉攻势下,通用汽车公司还是在美国市场守住了阵地,保持了相当的市场份额,这是与罗杰·史密斯刻意改革创新分不开的。罗杰·史密斯不仅重新设计了通用的汽车,而且,重新设计了整个通用汽车公司。正如美国管理学权威德鲁克所指出的:"任何企业都不乏真知灼见的人。但是有很少企业能使这种创造性的见解得到发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123445.html

更多阅读

管理实践:通用汽车公司的衰落

企业案例:2009年6月1日,曾称雄世界的通用汽车公司(GE)申请了破产保护,以保护其投资人。 2008年,通用汽车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   阿尔弗雷德.斯隆长期担任通用汽车总裁和董事长,在他的领导下,通用汽车创建了现代组织理念,推出了众多

中国外交战略布局2016 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战略选择

      “成霸业者,必欲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对于大国崛起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之一。也可以说,大国崛起都是在一定的国际环境中完成的。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参与国际事务的机会增多,国际环境对中国崛起的影响亦是

同桌的距离有多远 通用汽车,距离复兴有多远

     从2009 年6 月1 日通用汽车正式申请破产保护的那天起,所有人都必须接受一个新的通用汽车,成为他的“新一代”。摆在面前的任务,也只有一个——让通用汽车走向复兴。无论是影响范围还是背景实力,从任何一个角度,对于通用汽车公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破产 通用破产引汽车业管理反思

汽车业并购:规模导向还是利润导向通用汽车的创始人杜兰特,晚年在美国弗林特当地开了一家保龄球馆度日,很多来此玩耍的人难以将这位78岁的老者,与伟大的通用汽车联系在一起。由于过分依赖银行家提供的融资来实施并购计划,杜兰特失去了这

通用汽车CEO韩德胜退场:一场未完的战争

  对于通用汽车公司而言,韩德胜依然是个“过渡”角色。  12月2日,美国底特律,通用汽车公司月度董事会“意外”成了韩德胜的谢幕礼。董事会接受了韩德胜(Fritz Henderson)辞去通用汽车公司董事会董事、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及通用汽

声明:《通用汽车公司:新环境和新战略》为网友九公里浅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