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极传媒集团的办公室悄无声息地多了200多张年轻的陌生面孔。这些来自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被分配到了IT产品数据库、Web2.0产品运营、网络技术研发、无线互联网等多种岗位上。
如此规模的招人行动,在天极传媒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业界所共知,CEO李志高的行事风格向来以稳健著称。更何况,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中,天极传媒近三年来并无外界的资本支持。
作为行业类的垂直门户,天极传媒此举颇费思量——仅仅是为了鼓舞士气,还是一贴风险与收益并存的虎狼之药,一场精细设计的另类“B2B”计划随之浮出水面。
一生能赌什么
祁争晖,天极传媒集团副总裁,主管天极网业务,至今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
“招人的目的很简单。”他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就是人手不够用了,况且IT产品的种类和型号更新速度非常快,我们需要随之不断地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
尽管此举似乎和席卷全球的裁员风暴不那么吻合,但从天极的发展轨迹来看,这么做就不难理解了。
1997年年初,比特网由美国新闻集团和人民日报社共同组成,是中国最早的商业网站之一,面向企业和行业人士提供专业的IT资讯;2000年3月天极网从前身《电脑报》官网脱胎而来,以资讯和产品库为主,引导消费者购买IT产品;至今,和IT专家网、IT商网、52PK游戏网、手机天极、IT分众一起组成覆盖全线产业链的7道防火墙。
但是,一向坚持只做IT门户的天极网在广告销售和利润方面甚至被后起之秀新浪、搜狐的专业频道超越。10余年互联网生涯,在李志高心中留下了两个遗憾,一个是比特网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有这么好的品牌,天极网有这么好的股东背景,又有非常大的访问量,却没能像新浪那样取得更高层次的突破。
原因就在于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时候,天极首先想到的是保证财务指标的持平、盈利,而没有能大胆投入。另一个遗憾则是,没能把握住的互联网发展趋势和没能运用优秀商业模式,错过了电子商务的最佳时机。时光不能倒流。既然如此,天极网就只能在IT领域一条道走到黑。“IT尽在天极”,这已经成为天极传媒上上下下的共同目标。
回到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另类“B2B”计划,其实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Business to Business”,而是“Back to Basic”,即回归基本点,加大人力提高网站流量、在产品和服务上下工夫以保持行业地位。
裂变的张力
金融危机之前,IT领域曾经有过两个典型的收购案例。
2004年年底,中关村在线、电脑之家被美国CNET(2008年被CBS兼并);2008年6月,IT168和泡泡网两家公司各55%的股份被澳洲电讯收购。
天极传媒也有过两次融资的经历:2000年,IDG注资500万美元;2006年,日本IMPRESS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但现在的形势下,并购整合或者融资,已经变得不那么容易。“我们的现金流还比较健康,短期内没有新的融资和上市计划。”祁争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因为自2007年以来,关于天极传媒即将上市的传言就不绝于耳,不过现在看来,天极传媒仍然需要自力更生:促使自身细胞的裂变,不失为一种过冬的好办法。
据祁争晖透露,在招兵买马的同时,一套可以管理多站内容的系统“MIDS”,和一套管理多站广告的系统“MADS”,也在秘密研发之中。一旦这两套系统投入使用,天极传媒旗下的数家网站的内容就能够通过MIDS输送到近500家合作媒体,共同建立合作频道,用内容筛选并聚合最有价值的人群,然后把广告资源用MADS系统整合起来集中销售。同时,祁争晖还透露,天极网目前正通过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分析,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被动阅读的媒体”转变为“主动型互联网服务机构”的蜕变过程,这将是一个垂直网络媒体发展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