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贵下岗后发了!”破产企业--郑州印染厂的老职工都这么说。出于职业敏感,记者3月22日下午到中国元通纺织城找到王德贵,了解他是怎样“发家”的,有哪些经验值得其他企业和下岗职工借鉴。 下岗逼出再生之路 当记者走进王德贵创办的郑州德惠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商铺时,感到很吃惊。他的商铺是纺织城里最大的,分为上下两层,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王德贵说:“这还不够用,我们又在旁边租了一个商铺,面积达700多平方米。另外,公司在郑州纺织大世界还有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商铺。” 记者看到,商铺一楼出售家纺面料,在30多米长、2米多高的布架上挂满了“韩香绸”、“云丝缎”、大福牌床单布、华营牌印花布和华福牌床品面料等100多种,300多个花型、花色的面料,五彩缤纷、交相辉映。楼上是各式各样的家居用品套件,包括棉被、夏凉被、睡衣套件等。 自上世纪80年代初,王德贵就在郑州印染厂做销售员。1997年企业破产,在国有企业当了13年销售员的王德贵成了下岗职工。如今,他对下岗的痛苦滋味记忆犹新,他说:“下岗那种空虚、苦闷、失落的心情让人夜不能寐。后来,经过一段苦思冥想,也是为了生存,我决心自己创办公司,闯出一片新天地。”于是,他东拼西借,凑了几万块钱,开办了郑州德惠纺织品有限公司,走上艰辛的创业征程。 经过10年拼搏,郑州德惠纺织品公司已成为河南省家纺行业的佼佼者。目前,公司有30多名员工,其中1/3是下岗职工。凡是接触过王德贵的人都知道,他事业有成与三方面个人优势密切相关,一是他有跑市场、搞业务的经验和基础,二是勤奋、能干,三是为人实在、诚信经营。 创业逼出新产品 “产品是生命,创新促发展。”王德贵说,产品不过硬、没有特色,公司的生命就会枯竭。为此,他们选择亚洲最大的平网印染企业--辽宁华福印染公司印花产品作为公司在河南的总代理。“华福牌产品不掉色、不起球、不缩水,色泽纯正,好销。百货对百客,货不全不卖钱。后来,我们又代理销售‘华营’、‘大福’的产品,业务逐步扩大。” “2000年,我在市场调研中,发现有一种花布很畅销,就赶到位于南方的印染厂进货,他们认为我是‘小儿科’,让我吃了闭门羹。一气之下,我决定自己开发新产品,掌握市场主动权。”于是,王德贵买来一块布样仔细分析,受到不少启发。 经过几个月的摸索,王德贵大胆改变织物的组织结构和风格,用真丝工艺雕印,成功研制出“韩香绸”新产品,并通过河南省纺织纤维检测中心的验证,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了韩香牌商标。他说:“这种产品具有蚕丝般的光泽,手感像真丝一般柔软,而且天然环保,深受消费者青睐。” 之后,郑州德惠纺织品公司在成功研发“韩香绸”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出“云丝缎”系列产品。这些新产品先后在上海七丝印昆山分公司、常熟宏大纺织印染公司下单生产,年产达180万米。该产品物美价廉,成为替代真丝床品的理想面料,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尝到创新甜头的王德贵深有体会地说:“这几年,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得到壮大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品创新。没有创新,公司就没有出路。”王德贵表示,公司下一步还准备开发婴幼儿系列产品。

危机逼出新营销模式 营销是关键,决胜在终端。随着经济危机由金融领域向实体领域蔓延,由沿海向内地蔓延,各行各业都受到冲击,河南家纺行业也未能幸免。 “危机逼迫德惠纺织品公司必须建立销售网路,实施家纺下乡新模式,开辟农村大市场。”王德贵说,去年他用了1个半月的时间,开车走了15000公里,几乎跑遍了全省108个县、市,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今年3月,公司总经理王占霞又下乡镇进行了20多天的走访和调研。 随后,公司先后在登封、襄县、博爱、南阳、新乡、新密超化镇等150多个县、乡、镇建立了专卖店和专柜,由公司统一免费装门头,店内装修由公司指导,统一产品批发价格,迅速建立了立体的销售网络。 王德贵指着办公室墙上挂着的《河南省地图》对记者说:“凡是在上面贴着红五星和红圆点的县和镇,都有我们公司设立的专卖店和专柜。”这些星罗棋布的红色标记组成了德惠纺织的市场版图。 德惠公司规定,业务人员每个月要对专卖店进行回访,了解经营者的情况,听取他们的建议,不断完善销售网络。“自销售网路建立以来,公司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不断,来提货的车辆络绎不绝,5名装卸工忙得脚不沾地,产品销量直线攀升,日均发货上百包。”王德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