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低迷把许多企业搞得灰头土脸。
借助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带来的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企业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高速列车。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以2007年以来的经济增速开始呈现缓慢增长为信号,中国经济增长的后劲开始显得有些不足。
现实中,老板们愁眉不展的要多于踌躇满志的。看样子,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调整状态、理清思路、坚定信心、产业转型升级是许多企业家迫切要做的事。
当前,互联网带来了社会环境和商业环境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也随之变化。传统经济增长靠的是人、财、物。人、财、物的流动能带来经济增长,而新型经济增长靠的是信息流、社交流,这些催生了BAT这些互联网巨头,并且推动了虚拟经济的增长。
事实上,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凭借的是人多、地盘大,也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凭借的是“块头比别人大”,而不是“身体素质比别人好”。
记得几年前在雷曼兄弟亚太区业务被日本野村证券收购后,其中国机构员工们有这样一番感慨,“好,不意味着明天也好,坏,不意味着明天也坏,”因为,每天的太阳照常升起。
在日常经营中,企业市场运营要有创新,产品推广要有创意仍旧是不变的法则,一个企业要做大品牌,就一定要善于学会编故事、讲故事、卖故事,而这些东西的素材往往来自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历史氛围。不难看到,中国早已成为当下许多呼风唤雨国外品牌市场拓展的灵感源泉,他们从中汲取力量后,一路攻城掠地,经年累月并最终成就了自己。
那么,他们具体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在清华大学总裁班讲课中指出,那些在国外显赫招摇的大牌,其神秘感是有一些渊源或文化传承的。它们除了产品的形象具有精神上的灵魂启迪和社会感召作用,还有就是文化底蕴浓郁深厚,情感深入人心,在“品质、品牌、品格”的结构性多元价值系统中融合进情感导向型的人文合理因素,让产品价值链与企业、社会的战略发展处于一种常态化,长期化的运营之中;同时,在市场推广的每个环节强调完善的服务,通过激发需求,满足需求,打破依附于消费知识信息不对称和近于盲目的感性消费才产生销售的营销体系,以创造价值链上的具体利益成分为根本的目标。
有道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有不少国外品牌许多创意性灵感就来自中国,不要说博大精深的历史积淀,光是承载这些灵感的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也够值得好好回味了。
纽崔莱、可口可乐、力士、奔驰……这些外国名牌我们耳熟能详,有些已经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人们可能不知道,这些名牌有的创意直接来自中国,有些在登陆中国之初,有着种种不为人知的趣事,跟中国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纽崔莱:灵感来自江南的草根
1915年,一个名叫卡尔·宏邦的年轻人踏上中国这片他向往已久的土地。
作为生物学专业的大学生,卡尔的工作显得有些屈才,他在一家英国和瑞士合资的牛奶公司当推销员。
在当时的上海,由于民众对牛奶的营养价值不太了解,卡尔的推销业绩很是一般。但就在他跑推销的过程中,一种植物影响了他的一生,也让一个世界营养品牌由此产生,并改变了世界的营养消费。
在中国江南地区,紫色苜蓿十分常见。按照当地习俗,在立夏的时候,农家都将紫色苜蓿碾碎后掺到面粉中,做成一种名叫“草头摊粞”的煎饼,据说吃了它可以预防疰夏。卡尔在乡间推销牛奶的时候,不仅见过这种紫色苜蓿,而且还时常品尝“草头摊粞”。
或许是生物学的专业素养使然,卡尔在品尝之余,便想到了这种做法的营养价值。在推销牛奶的过程中,他常常看到,城里那些天天大鱼大肉的有钱人虽然喜欢订购牛奶,但却疾病缠身;而那些农民只以蔬菜和糙米为食,身体反而很健康。
卡尔在中国期间,接触了一些中医理论。按照中医理论,疾病的出现是因为阴阳失衡。如果人体缺少某种物质,就会生病;但只要补上,恢复平衡,病就好了。另外,卡尔还注意到食用苜蓿的奶牛,不仅产奶量高,而且奶质也比同类好。
想到这些,卡尔就很兴奋,他认定这些东西里一定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于是下定决心要把它们找出来,加以炼制,以被人体吸收。
卡尔说干就干,在自己的小院里开始实验。
然而世事难料,由于上海政治风云变幻,卡尔和几百名外商遭到软禁。不过,这场飞来横祸为卡尔提供了用武之地。软禁期间生活条件很差,食物很缺,卡尔便四处寻找苜蓿等绿色植物,然后将它们与食物一起熬成汤。为了补充铁质,卡尔还将铁钉放入其中,一起炖熬。熬好之后,他让同室的难友一起食用。一年后,卡尔获得自由。
在走出软禁场所的时候,卡尔发现,自己的“汤友”们身体远比其他人健康。这次磨砺让卡尔信心大增。
1927年,卡尔·宏邦回到美国,继续探索“营养与健康”之路。
1934年,他在以紫色苜蓿为主的混合物中,研制出一种含有丰富天然植物成分的粉末,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食品补充剂。1939年,他将自己的产品命名为“纽崔莱”Nutrilite(意思是营养物)。虽然他在此后的研制过程经历了种种艰辛,但最终获得了成功。
1948年,纽崔莱的销售额突破450万美元。
可口可乐:“口渴口辣”找上阮玲玉
1927年,当中国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可口可乐的瓶装饮料便在中国出现。
当时习惯喝茶的中国人对这种带点苦味和辣味的“洋水”不太感兴趣,可口可乐的消费对象主要是在租界的外国人和一些上层社会人士。
怎样扩大可口可乐的影响,让普通百姓都认可并喝这种饮料,可口可乐公司绞尽脑汁。
“Coca―Cola”初进中国时,中文名称音译为“口渴口辣”,这个名称实在不伦不类,“口渴”之余还要“口辣”,这怎么能吸引顾客呢?
为了能找一个好的中文名称,Coca―Cola在中国和英国举行产品命名大赛。主管亚洲业务的伦敦办事处在报纸上大作广告,并悬赏重金。当时一名正在英国访问的中国教授便以“可口可乐”参赛,一举获得金奖。
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公司还请大名鼎鼎的阮玲玉做广告代言人。当时阮玲玉正凭借《神女》和《新女性》在影坛大红大紫。阮玲玉喝可口可乐的照片和宣传画不仅频频出现在报刊上,而且以日历的形式向客户赠送。借助阮玲玉的人气,可口可乐开始进入市民阶层。
到1933年,可口可乐在上海的装瓶厂成为美国境外最大的可口可乐汽水厂。
到1948年,该厂产量超过100万箱,创下美国境外销售纪录。
力士:看中胡蝶的肤色气质
说起英国化妆品牌力士,今天40岁以上的中国人印象最深的是它上世纪80年代的电视广告:
一位外国美女对着屏幕,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说:“我只用力士!”
用国际影星作形象代言人,是力士一贯的品牌战略。其实如果深入发掘力士在中国的历史便可发现,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力士就已开始了这种广告策略。
1923年,英国著名的肥皂托拉斯利华兄弟公司,在中国注册成立自己的子公司“中国肥皂公司”。经过一番筹备,到1925年,公司开始投产。
当时明星作广告依然是中外公司的流行做法,中国肥皂公司也想借此推广品牌。
作为一个定位很高的香皂公司,利华兄弟公司要求给力士作代言的明星,不仅外形漂亮,而且气质上要雍容华贵,尤其是皮肤要白皙细腻,于是力士将目标锁定在电影明星胡蝶身上。
1931年,胡蝶主演《歌女红牡丹》成名,此后主演根据张恨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中国第一部彩色片《啼笑姻缘》红极一时。
1933年在一次观众投票选举最佳电影女演员的活动中,胡蝶高票当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电影皇后”。
胡蝶的外形和气质完全符合力士的要求,用胡蝶作力士代言人,实在是明星、香皂相得益彰。
很快,胡蝶手拿力士的广告出现在报刊和张贴画上,力士的销售额随之扶摇直上。到1939年,该公司年产肥皂量达21.6万多吨,基本上垄断了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肥皂市场。
奔驰:巧借梅兰芳扬名
上世纪20年代,时任国民政府广州市市长的刘纪文下令从德国引进6辆用链条传动的“奔驰”救火车,以更新广州的消防设施。
这些消防车性能优异,口碑不错,一直使用到抗战爆发,后因广州沦陷被毁。
1936年,奔驰汽车进入中国内地。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品牌,鉴于当时中国人的购买力,奔驰将自己的营销战略定位在公用车上。在进入中国之初,奔驰公司就参与了上海的货车装配项目,在解放战争的最后一年,奔驰公司还向天津供应了40辆公共汽车底盘。
奔驰品牌为中国人认知主要靠质量,不过,它的营销策略值得一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奔驰公司赠车梅兰芳的雅事。
上世纪30年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成为民众力捧的明星,时称京剧四大名旦之首。对于这样的明星和艺术大家,奔驰公司不同于其他公司采取的通常做法,聘请其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
事实上,鉴于梅先生的艺术定位,请其做广告在操作上也有难度,于是奔驰公司想出赠车的妙举,正所谓“宝剑赠侠客,香车送名士”。奔驰公司以欣赏梅先生的表演艺术为由,将一辆最新的奔驰轿车相赠。这辆黑色的轿车不仅秉承了奔驰产品一贯的大气,而且在操作设计上也做了改变。
为适应当时中国交通法规中实行的左行制,公司www.aihuau.com特意将方向盘右置。
后来,这辆车被梅先生当成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夫人。
据了解,几十年后,该车还曾亮相车展,吸引观众驻足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