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是第一受欢迎的,国企是第一受保护的,民企呢?民企是没人疼,没人爱的。”当站在国内零售业高端第一人的国美董事长黄光裕都发出这样的声音之后,他的同行,很多都已经卷着铺盖准备走人了,这就是零售业对外开放一年,国内民企零售业发出的声音。而早期民企进行的圈地运动已经改为卖地运动,面对咄咄逼人的外资,无奈的零售企业干脆把企业当成猪来养,养大了就卖。
民企心态逆转
零售业开放一年,曾经是广州本土超市的六小花儿——港湾超市、胜佳超市、花都五华货仓超市、福特玛超市、嘉福超市及澳之星超市相继凋零。
以港湾为例,去年5月被媒体爆出港湾只有15家门店维持经营,而其他32家门店以及梅州地区的分店已处于关门停业状态。之后,陷入资金链危机的港湾超市突然传出重组消息,来自美国的倍顺集团入主,持股量超过80%,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为了不走家谊的老路,黎小伦选择卖掉港湾。但据了解,倍顺现在持有的港湾股份仍然只是当初的55%,去年7月份注入的1000万只是给港湾的借款!而倍顺与港湾已经在去年7月份签订了收购后者30%的股权协议,将倍顺在港湾的股份增至85%。倍顺和港湾的股权纠纷以及港湾和供应商之间的债券纠纷,到现在还在困扰着港湾。
相比北京、上海等地,由于相关政策的制约,广州只允许正大万客隆、吉之岛等极少数的国外零售商营业,之后才有家乐福、易初莲花在广州市场的发展,广州零售市场一直处于一种半保护状态,就连沃尔玛一直没能成功地拿到其“入场券”。因此,整个零售业态外资入侵的火药味要淡一些。但是就在本月初,屈臣氏酒窖(广州)有限公司作为外商投资企业获得国家商务部批准,允许在国内设立公司,并正式落户广州。而另外一家规模较大的台资零售企业,也筹备年内进入内地市场,广东的民企零售业处于战备升级状态。
对“狼来了”这个话题,零售企业也由开放前的津津乐道转变为避而不谈,也许正是因为正面遭遇战的艰苦,使得企业主在对待这个话题的时候显得更加谨慎。记者试着联系广东本土大型龙头零售企业,中山的壹加壹超市以及深圳的新一佳超市。面对记者的采访,新一佳超市的相关负责人躲闪其词,之后干脆拒绝接受采访。而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地处深圳的新一佳处在零售业的开放前沿,所在城市不仅有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三巨头,其他社区超市也是超前繁荣,日子并不好过。
民企的生存空间
广州丽特百货总经理谢仕平认为,“把企业当成猪卖,这样的观点不具普遍意义,因为操作空间小,难度大。并购过程非常复杂,即使在国外成熟的商业环境中,并购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他同时呼吁政府对待外资不要盲目招商,对外资和民企的待遇要一碗水端平。
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孙雄则认为,即使外资不进来,本土零售业的格局纷争也一直没有改变,所以,民企应该平静对待。而外资进入国内零售业,首选是和国内的零售企业合作,毕竟能够满足大卖场客流量和消费能力要求的商业用地已经非常地稀少,通过合作,可以弥补双方所需资金和商业用地资源。
中山壹加壹创始人之一廖皓辉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认为,本土商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本土商业最大的优势是对本地市场熟悉,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了解,布点较早,布点前经过了周密的市场调查。如壹加壹规划网点时,考虑了GDP、税收、存款、人口增长等因素,一般在覆盖人口超10万的镇区开大店,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小镇开小店,确保了每家店取得成功。而另一位创始人廖皓炫则认为,外来商业大鳄是送上门的老师,如今各商家互有优势,各种业态间的差异已经很小。
壹加壹去年增加6个网点,营业面积增加约两成,目前仍是中山雄霸一方的零售企业, 孙雄认为,今年是零售业开放的第二年,企业有这种把企业当成猪卖的心态,说明企业已经切身感受到来自外资的巨大压力,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连锁业模式一定要改变,继续靠过去简单的收取场租金等粗放经营模式去经营是行不通的。一方面生产厂家有意见,另外这种利益资源空间有限。比如去年厂家联合谋求对抗国美的入场费,厂家和渠道商之间闹得沸沸扬扬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在这样的情况下,零售企业必须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一些资金实力强的企业有可能借此机会谋求并购。
中国的零售市场目前前景很好,GDP的增长非常快,因此商贸和零售这种投资回报周期比较短的业态在对外开放的这一阶段会取得井喷式的增长,这个特点也吸引国外大量的游资关注,比如高盛等一些风险投资会对一些项目高调介入。
孙雄提到,虽然去年岛内价、港湾等一些企业的负面消息闹得沸沸扬扬,但不能认为国内的零售业将四面楚歌,毕竟国内的零售业有本土优势,特别是社区店,更容易融入本地的文化,具有亲和力,国外也有类似的企业,通过实干的一面寻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