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推荐要了解香港,最简便的办法大约是傍晚时分走进一家人声鼎沸的茶餐厅。透明门,雪青的灯光,电视声,全场雾气腾腾。精瘦的中年伙计眼睛一抬,不动声色,招呼你卡位就坐,五指一伸抓来5个杯子,半透明状的硬塑杯,有两个就重重地搁在你面前的玻璃桌上,玻璃下压着茶餐厅菜单,四周是明黄明绿的胶桌胶椅,墙上贴着明黄明绿的纸条“牛腩饭25元”“潮州打冷15元”……门口收银处铁定坐着一位肥嘟嘟、疑似老板娘的中年“师奶”,“叮”地打开抽屉,面无表情利落地把零钱丢出来。 据说,许多移民到加拿大的香港人,什么都能忘记,一觉睡下,只有这茶餐厅的一声“叮”,总在午夜时响起。著名作家——“老顽童”倪匡在旧金山一待就是20年,回去香港,第一时间就是同老友跑到一家茶餐厅,记者问他,他用极不标准的广东话嘻嘻地说:因为这里才是香港。 小小的茶餐厅里有香港人的精神,那就是实在、灵活、变通、快速、明了、公道,以及个人顾个人的自在,香港人颇以茶餐厅为傲,原因很简单,这是他们自家发明的。茶餐厅的兴起是在“二战”后,香港人向往西式文化,但当时只有高级餐厅才有西式食物,而这些餐厅收费昂贵,且不太欢迎华人,为了让更多人以低廉的价钱享受西式食物,冰室及茶餐厅便相继兴起。虽然考证之下第一家茶餐厅在1946年才正式出现,但是现在的茶餐厅,不得了,听说要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香港翠华茶餐厅 茶餐厅是香港的“文化遗产”](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170947807867.jpeg)
香港地少人多,工作速度极快,价廉物美的茶餐厅遍地皆是,各有各的取胜之道,各有各的招牌菜式,粥、粉、面中哪怕只有一样出色,照样有人彻夜排队。在香港人看来,只有排队买,那才是对一个品牌的极度赞美和高度认同。如果有时间,有精力,你愿意待在哪个出名的茶餐厅门口,准能守候到一两个在此觅食的大小明星,香港的明星太多,地方太小,出名的茶餐厅主比名人更牛,并有合影的大照片,以证视听。 和香港近年的所有事物一样,茶餐厅也在北上,行内传闻四五年前,一过气港星花几十万在上海开了一家茶餐厅,刚开时每月毛利都够他买层楼,真是本小利厚的买卖。茶餐厅之所以热,在北上港人能一解相思之苦,在当地人是港式情怀,对着菠萝油、蛋挞、鲜虾云吞不由就想起了《阿飞正传》,真是最省钱的“意淫空间”。 我的老板2000年出差到北京时,回来还会说“北京啊,真土真土”,现在不敢说了,因为首都实在是日新月异,国际化大都市是“板上钉钉”,把广州抛得不止十万八千里。惟有茶餐厅的事,令他百思不得其解,在他的理解里,茶餐厅就是一个吃快餐的地方,怎么能用来谈事呢? 要怪只能怪广州离香港太近,天天追着香港剧集看,拿着八卦周刊指指点点,既没有远看的胡乱爱慕的可能,也没有身处其中的切身热情,结果茶餐厅在广州成了“大排档”的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