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一词,近几年红火,肇因于北京“朝阳群众”、“西城大妈”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大嗓门、红袖箍、花白头发、机警灵敏,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挥手之间,贼人坏蛋,纷纷拉下。
到了上海,与北京“西城大妈”年龄、身份相近的这一群体,大家习惯上称之为“老阿姨”。为了类比方便,也向“西城大妈”看齐,就谓之为“上海大妈”吧。
做营销,向“上海大妈”学些什么了?聊聊身边这几位“上海大妈”故事,或许能找到答案。
上海大妈A
1987年秋天,初来上海滩,应邀去一位宁波籍的老阿姨家做客,这位大妈A,其时年纪已经较大,应为上海阿娘了。彼时的上海滩,很多数居民仍住在石库门式的老式房子里,厨房(灶披间)在一楼,是几家公用的,二楼基本就是各家的卧室+起居室+餐厅+书房了,估摸每家也就是15平米左右的样子,逼仄不已,真正是在螺狮壳里做道场。
宴席很丰盛,油焖大虾、螃蟹炒年糕什么的,都有,还有一些宁波特色的菜肴,具体是什么,忘记了。但至今难忘的是,在那狭小的居住空间里,菜肴从一楼灶披间传到二楼用餐处的场景,真是绝了!大概为了节省时间,同时避免各家挤占楼梯,一楼烧好的菜肴,不是这位宁波老阿姨一层层爬楼梯端上来,而是老阿姨的孙子在二楼用根绳子垂放到一楼www.aihuau.com(绳子底部套了个什么托盘),老阿姨将一只只烧好的菜肴搁在托盘里,孙子在二楼将一只只菜吊上来的!那些吃完了的,还有些残羹冷炙的盘子、汤罐也是一只只吊下去的!
“宝根,油焖大虾好了!"
“来了,阿娘!
“阿娘,盘子下来了,接好啊”
“没事体,放下来吧!”
祖孙之间,配合之默契、动作之娴熟、对话之有趣,堪称绝响。
环顾四周,在一楼厨房用具、二楼家什摆放方面,也做到了极致,东西不多,但样样、件件实用,每样东西各得其位,陈列美观,空间虽然十分狭小。但因主人摆放、陈列用心、讲究,整体来看,家里倒也是井井有条、生活方便
上海大妈B
我还认识一位上海大妈B,名字叫不出,但路上碰到会寒暄、问候几句。她给我的印象,永远是风风火火,步履匆匆,而且手上总是拿着那么一叠花花绿绿的超市卖场DM促销单,对小区周边方圆3公里内商品打折、促销信息,如数家珍、烂熟于心,且这类信息的采集与捕捉能力堪称一流!
“今朝啥地方去啊?”
“挪,隔壁头,联华又有活动了。”
“夜里又到啥地方去啊?”
“侬哪勿晓得,前头,##广场打折了!”
上海大妈C
上海大妈C是一位六十上下、精明、干练的妇女,我并不认识她,只是经常在超市卖场的人群里看到她。此次此刻,她已经不仅仅是一位顾客,而且是一位优秀产品知识专家、一位如何防买假货的布道者。自2002年起,我就养成了闲暇时逛超市、卖场的习惯,新包装、新品类、新说辞,往往给我的工作以较多借鉴与启迪。不研究产品,做品牌规划、做营销策划、给企业培训从何谈起?
“大家看,格只牌子牛奶,钙含量为啥高了?现在它有几个产地?每个产地的特色才不一样格,迭个商标下头的产地一定要看看清爽!”上海大妈C在一帮顾客的围拥之中,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迭个只牌子精制油,最近出了事体,侬一定要注意啊,啥格浸出油才不好买,听伊那刚,国家要出政策了....."围在她身边的一帮大妈们点头称是。
精细化生活、精致化陈列、善于捕捉信息、现场研究产品知识,这些优秀的生活态度与做事方法在一代代上海阿娘、上海大妈之间传承,也由此形成了海派文化中的一道美丽风景线。跑买卖、做营销,能从这些可敬可爱的上海老人们那儿学到什么了?
高手在民间,营销在于细节、答案永远在现场。
向“上海大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