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书报亭:城市衣襟上的鲜花
卓越
很多地方的报刊亭因为垄断而争吵不断,因为外形杂乱而影响市容,因为管理不善而成为非法报刊的集散地,而上海的东方书报亭却以其文化亭、安民亭、便民亭、安全亭、文化示范亭的功能,越来越显现为大都市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成为上海“城市衣襟上的鲜花”。
“买报刊,到东方书报亭”
倘若你步人上海,很快会被那一座座统一造型、统一颜色、统一标志、统一经营的东方书报亭所迷恋。矗立在马路边、弄堂口,散落于市区500平方公里的东方书报亭,正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的特色。这些书香四溢的书报亭,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越浓越醇的文化韵味。创建6年来,东方书报亭已成为上海报刊市场上最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之一。
“痛定思变”
但是,就在几年前,书报刊销售却是上海说不出的痛:主渠道的零售点不成气候;形形式式的街头报摊简陋凌乱,少数的还在卖格调不高的书刊、甚至非法出版物。尽快建立标准化书报亭引起包括邮政在内的社会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响,人们迫切希望通过建造标准化书报亭对上海城市文化功能进行补充。
上海市委、市政府从上海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出发,决定建立一种新的书报杂志销售网络,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和市场的重要载体。
精心设计
1998年3月,上海市委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大会,明确年内要建1000个标准化书报亭,并将此列入当年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了确保东方书报亭的外形和功能能够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和水平,上海邮政面向全国,公开征集设计样稿,从220件应征稿中评出5件候选作品,全部按1:1制作成实样,通过多次实物修改研讨会,最后由市领导定稿。
“闪亮登场”
1998年11月28日,在市政府的提议下,一个注册资金达5咖万元的全国首家最大的报刊零售公司——上海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诞生了,这家公司由上海市邮政局出资60%,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出资20%,解放日报社和上海新闻出版局各出资10%。这是一个全新的组合,也是一个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全新公司。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一举成为全国最大的报刊零售公司。他们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开业初期,公司就建立了从公司到9个区公司再到120个配送站的三级管理机构,并通过配送站将管理的末梢延伸到每一个书报亭。
在摸索中前进
经过一两年的摸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1年3月,上海市委领导又提出:新增1100个设计更新颖、功能更全面、外形更具现代美感的第二代书报亭。现在,2000多个东方书报亭遍布上海的主要商业街区、重要公共场所、城镇社区和居民小区。
“白天一朵花,夜晚一盏灯”
小小“东方书报亭”,仅有两平方米大小,最大的才6平方米,可是却承载起了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使命:所经营的书报刊,多的有2600余种,少的也在400多种以上。
作为国际大都市文化景观,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首先从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市场需求,积极开拓经营。公司成立后,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打破传统经济的书报刊零售模式,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经营活动,发挥文化亭为市民文化消费服务的功能。公司上下确立一个指导思想,那就是“公司各职能部门要为市场部服务,市场部要为书报亭服务,书报亭要为读者服务”。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公司的运作主要是围绕“提高时效”、 “丰富品种”、“诚心服务”三个主题,来着力做好书报亭经营这篇文章。
“提高时效”
加快货源上市节奏,提高到货时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东方书报亭的零售网络的优势,从而赢得市场,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在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书报刊零售市场,同一品种书报刊的上市时间历来是竞争的焦点。公司紧紧围绕“时效”两个字做文章。根据报纸信息量大、周转快、读者需要面广的特点,公司采取了电话调整要数的办法,让营业员能根据时事和天气变化以及周围读者需求特点等情况,每天调整零售品种和份数,使书报亭的销售货源能及时适应读者的需求。公司采取这一措施后虽然大大增加了工作量,但这更激发起了营业员的销售热情,从而促进了销售额的稳步上升。
“品种丰富”
公 司在扩大进货渠道、组织热销货源、增加适销品种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从而使书报亭销售的品种日益丰富。至今,“买早报、,买好刊、买新书到东方书报亭”的品牌效应已逐步形成。根据图书品种多、营业员对图书内容不易掌握的特点,公司专门设立了图书展示厅,把就近的书报亭营业员请进来,通过出样展示,供营业员选择。同时,公司还配备了流动服务车,经常带样书到各个区分公司上门服务。为了及时了解哪些是热门杂志,公司建立了调研制度,规定部门副经理以上工作人员每个月至少要去3—5个书报亭了解情况。
“拒绝”非法出版物
“不准私自进货”是全公司人人皆知的“高压线”。公司建立了督察室,在各区分公司设立了管理员,对书报亭的日常经营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并把查处“私自进货”作为管理重点,对违规者给予严厉处罚,直至解除经营协议。除了严格的监管,他们还建立和完善了经营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营业员经营积极性。在目前的3000多名营业员中,绝大多数来自于社区的下岗待业人员。营业员的人均月收入,从开业初期的300—500元,,提高到了1800多元。公司还十分注重对员工的精神激励,为了教育和引导书报亭营业员文明经营,热忱服务,公司制定了《营业员服务公约》,开展了一系列争先创优活动。
便民利民
目前,被市民称作“绿宝石”的东方书报亭,在不断扩展文化功能的同时,不忘“便民利民”。开亭之初,许多市民就感慨:“过去付水电费,只能到邮局或银行。现在东方书报亭就能付,太方便了!”如今,“东方书报亭”的便民服务项目何止是代收公用事业费?能打公用电话,可买邮票、电话磁卡、文化用品和音像用品……在108个书报亭还能办理市内快递邮政业务呢!
“一朵花”与“一盏灯”
街口的400个书报亭,全安上了110红色报警灯。黑夜行走的人,会因为这盏小灯,体验“安全”,感受“踏实”。东方书报亭已被上海市民誉为播撒知识的“文化亭”、就业上岗的“安民亭”、方便市民的“便民亭”、维护治安的“安全亭”、文明建设的“宣传亭”。此外,东方书报亭还推出了一项特殊的服务——回收废旧电池,在市民心目中树立了环保使者的形象。
如今,每天分别有上万份中央和地方重点党报通过东方书报亭零售,随着它的综合服务功能,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东方书报亭日益成为上海城市文明建设的奇葩,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