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行业带来创业新契机
烦了到心理诊所做做“心灵美容”
刘明给记者的采访时间是一个半小时。因为,作为北京东明成功人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的他,还要接待一位来自黑龙江的来访者。
刘明用“新行业、新企业、新人”来形容他所涉足的心理咨询事业。就在几天前,他刚刚成为国家首批经过正规培训获得证书的277位心理咨询师中的一员。
心理咨询,这个新职业在3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从标准制定到培训到考核认证的三步曲,这也为个人自主创业带来了新契机。
新行业带来新企业
记者是从几个心理咨询师的口中听到“东明心理”的名字后找上门来的。
据东明的心理咨询师胡凡介绍,目前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大致分医院的心理咨询科或心理门诊、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和民营性质的心理咨询注册公司三类。医院普通医师的心理诊疗收费大概是60元/时,但由于拥有处方权,医生大多会开比较多的药;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不收费,但主要针对学生,只有少量对外。这两类机构基本上占去了市场上咨客的大部分,剩下的一部分心理困惑大、消费能力更强的咨客,会到没有处方权但咨询收费更高的民营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这类机构的收费水平,大概在150~300元/时。
“医院的心理门诊往往不太受重视,所以医生也不太愿意耐心长期地为咨客或病人作咨询,主要是开药。我们中心就经常有从医院转过来的咨客,他们一般都会在中心接受3~10次的咨询。因为民营机构本身较少,所以必须高收费才能维持生计。”胡凡说。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公办的心理咨询中心开始在北京的西单和中山公园出现,但是纯粹靠咨询业务难以为生;到了90年代中期,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下属的普育、心海舟及北京华理心理健康中心、协和医大心理健康部开始出现,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和心理咨询开始成为主要内容;2000年之后,“东明”、“毕淑敏”、“今雨来”等民营心理咨询或研究中心陆续在北京出现,一个新兴行业才开始以零星的面目出现,并把咨询服务和培训作为主营的两大业务种类。
新行业中的黑马
“在行业内,我们算是一匹黑马。”刘明乐呵呵的对记者说。刘明今年36岁,他形象地称自己所做的工作为“心灵美容”。因为一位女访客曾经说,从咨询中心回到单位之后,同事都询问她去哪里做了美容,变得这么容光焕发。
2001年3月6日,刘明在北京创立了东明成功人生心理咨询中心,那时关于心理咨询民办企业的官方文件还没有出台。这是刘明的第一次创业。那一年他已经手握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本科、中国社会科学院货币银行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两张文凭和医科大学心理学任教5年、律师事务所兼职两年、金融领域高管4年和风险投资公司高管一年的从业经历。
刚开始的时候,中心只有刘明自己一个咨询师。从2001年3月到7月,没有一个访客上门。第5个月来了个大学生,刘明乐坏了,给他打了个对折后赚了开业以来的第一个50元钱。2001年,东明投入运营成本4万元,而全年收入只有3000元,直到2003年收支才开始持平。刘明说,今年可能实现创业以来的首次盈利。如今,东明已经拥有了14名咨询师,其中一半都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证书,中心的运营成本也超过了40万元。
“近几年,心理咨询的发展速度还是较快的,在业务内容上也有一些变化。我们的业务对象,最初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是心理障碍患者和低收入人群,如今,更多的高收入人群甚至社会知名人士都会参与进来,咨询的理念以及被社会认同的性质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刘明说,4年下来,东明已经累计了1000多个案例,其中近百个咨询者已经持续咨询了两年以上的时间。
新行业经历新难题
准备在近期创办自己的心理咨询中心的胡凡解释了这个行业从业者普遍的一种情结:“心理咨询行业虽然一直被大家看好,但是现状还是很艰难。一个普通的心理咨询师月收入实际上只有一两千元。但是大部分从事这个职业的人都真的喜欢这个专业,有执著的追求;此外他们本身也有心理上的困惑,希望在工作的同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咨询业务中首先有一个接受来访者考核的程序,咨询师通过了来访者自行设计的考核取得信任后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咨询中。“刚开业的时候询问我们的咨询师是否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特别多,没有通过来访者考核的情况也经常出现。现在随着业务的成熟,询问资格证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刘明说。
“心理咨询业的市场已经比过去成熟了许多,这可能是我们民营的心理咨询机构能慢慢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刘明说,“同时,我们赶上了网络媒体的出现和传媒对心理行业的关注两大契机。”几乎从不打广告的东明开始自己做网站,并通过老访客的口口相传营造知名度和品牌。这期间,一些媒体开始主动找到东明,和他们合作心理咨询服务类的栏目,“这提升了我们的知名度”。
“我们想把东明做成一个心理咨询的品牌,这个过程不是短短几年就能实现的。”尽管有长远的目标,但是刘明对当下心理咨询行业的规模现状也有着清醒的认识,“现在的心理咨询服务行业还很弱小,只有规范发展,我们才能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