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引导有产阶级进行艺术消费,看来,这需要媒体与画廊进行共谋。也就是说云南的艺术市场还是个真空地带。画廊的等待式消费是不能为自己带来生路的。昆明现有的画廊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通过为一些没有名气的艺术家举办展览从中骗取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收取低廉的展厅费用,平时兼带酒水服务;
第二种类型是把艺术家的作品当作整个空间的饰品画廊完全沦落为一个酒吧兼茶室的功能;
第三种则选择了贩卖印刷品来挣钱发财。这也就是为什么过去很多做画框制作的人转型之后生意都很红火的原因。这种艺术空间的艰难处境:第一是缺乏有能力的画廊操作人;其二,资产阶级的觉悟不高与媒体素质和教育落后有关。
在北京、上海、包括成都和重庆,艺术、股票、房地产已经成为三大投资热点。艺术收藏除了可以体现一个收藏者的格调品味之外,他同时实现了投资价值。这种好处精明人早已经衡量。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那些发达地区很多的房地产商和银行家进入到艺术消费的行列之中。这种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引导消费群体参差不齐的眼光。艺术市场的繁荣最终会在全国各地能够得以实现。那么,我们所说到的机遇问题就在于画廊是否能够继续坚持和拓展业务,同时昆明各家媒体的困境那一家能够脱颖而出为这个消费时代提供一种指向。这是我寄予昆明媒体的一个厚望。
对于昆明的媒体,我还是需要多说几句。我不希望艺术家还会遭遇记者追问这个展览是国画展还是版画展时的尴尬,也不希望还有想从展览主办方那里得到收入以及多少来决定明天的版面能否挤出以及板块大小的问题。昨天某某地方举办了某某人的展览,有多少张的作品,这样的报道大众并不需要看到,艺术家也不需要。对一个艺术的展览不是这样来报道的。昆明的媒体就太把自己能够让什么人成名太当一回事。不要把艺术家每办一个展览希望媒体关注的时候觉得是“麻烦人家”。多大的目光造就多大的媒体。还有一点就是:媒体与媒体之间的鸡毛蒜不要以牺牲一个热点和看点作为代价。
在昆明怎样实现一个画廊能够得以维持下去,需要经营什么样价位的作品。一个月需要卖出多少张作品从而实现营利?我们现在可以算一下:把昆明人的消费观念想象得低一点。比如300元——2000元的价位。我想就是云南艺术学院的学生能拿得出手的画,最低的进价就是200元了。画廊与艺术家的分成现在通行的标准一般是五五分成。在云南,画廊为了考虑到消费群体的消费眼光。如果能拿到四成卖出去应该可以接受。也就是200元的进价300元卖出。
画廊的运作至少需要一个小工做班,能力还不能太差,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工资至少要1000元每月。跑业务至少要三人。老板算一个吧!只付两个人的工资,兼职的也可以,底薪400元(你得保证他对你抱有的情感)加提成。那就得有一成多归这位功臣了。还有房资:不用考虑好的地段,比如30平方——100平方。每平方20块钱,也就是得支付600元——2000元。其它的水电就不算了。百分之六得税收。先除去税收和劳动力得支出,最多就剩两成了。也就是800元一张售出每月要售出30张,才能挣到4800元,减去1000元得房资、1000元的工资。大概能挣到2400元,如果卖出12张,是白忙一场。如果能售出1500一张的12张大概能挣到1000块。一年要售出144张画。
画廊的运作模式是每月一展兼签约艺术家作品陈列兼顾。不需要艺术家支付展览费用,如果能够拿到每位办展艺术家的一两张作品作为酒水支出和友情赞助,这也算是长期投资吧!这就是昆明要做(只能做)一个低端画廊(我认为这是昆明这两年)的最为现实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