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按时下流行的说法,有两种意思:一指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义务,家教便成为其简称。二指父母为孩子或自己为自己聘请的家庭教师,家教则是其通俗说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的教育功能逐渐外化,家庭教育的部分责任转移到学校和其它社会组织,部分则借助家庭教师来实现。家庭教师备受青睐,家教市场随之日益扩大,如今正以如火如荼之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家教中介:卖力的市场“牵线人”
仅仅三四年的时间,家教便由个别现象而发展成为大市场,由隐蔽状态而蔚为大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大城市到小城镇,几乎无处不存在家教。就南京而言,参与家教的人也越来越多。有趣的是,甚至连老外们也不甘落后,加入到这一行列,或聘请家教,或主动提供家教服务,看他们联系和讲价的那份老练,毫不比国人逊色。
聘家教者主要有三类:中小学生,考研人员及成人教育类。担任家教者以大学生为主,任课教师次之,偶有其它从业者。如果把家教看作一场生意,那么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如何找到理想的家教;另一方面是,又如何找到想聘家教的人。这时,家教中介便应运而生。他们传递供求信息,促成一笔生意,俨然家教市场的“牵线人”。
扮演这一角色的绝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尤其是实行双休日后更加充裕。他们利用节假日到大街小巷去搜集信息。有的大学就在主道边,于是乎有同学便干脆在校门前立块大牌子,上书“家教”二字,便坐在旁边边看书边等待。联系的家教一多,手头的钱便多起来,有些中间人便鸟枪换大炮,不再顶风冒雨晒日头地出门跑腿了,而是买上一个BP机,登出一个广告,提供全天候服务。就在两三年前,中间人大都单干,喜欢各赚各的钱。
现在,有经验的“单干户”们联手成立一个中心或者什么的,正儿八经地分工合作,利润分成。至于广告,名称前加上“某大”或“某师大”的字眼,很能给人增加几份信任感,而广告词更 让人见了舒服,总之是“包您满意”。当然,也有正式组织涉足的,如学生会等。只要随便翻一份《扬子晚报》,看看广告版,我们就会发现,刊登家教广告的将近十家之多,如南大家教、师范家教、艺术家教等等。
家教中介的收入是很可观的,远甚于家教本身。这并不意味着中间人有很多油水可捞,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生意总是协商而成,哪一方也不愿平白无故多出钱,再说,也还有一个总体市场的参照。但对于长期干这一门,有丰富经验的老手来说,情况总是这样。他们两头收费,对聘家教者,是介绍费,对想当家教者则是信息转让费。两头的收费一样多。
介绍费的获得不是轻而易举的,你得为此花费代价。你得牺牲你的休息时间或娱乐活动,把其它事搁置一边。同室阿强三年来一直乐此不疲,频繁的外出使本来就黑的脸庞更多了一层风霜的意味。每天节假日,我们还在享受睡眠之福时,他便早早起床。吃饱喝足后,灌上一罐白开水,背上书包,骑上自行车便出发。车把上挂一块一尺见方的薄木板,上面写着“家教”两个毛笔大字。他习惯于八点钟就赶到附近的菜市场,在那儿逛上个把小时,恰好是市民买菜的高峰期。
接着到热闹的大街上悠悠晃晃个把小时,然后在行人来往繁多的十字 路口呆下来,边观察边等待。午后则继续到其它地方寻觅。有时幸运,一天可登记到四五个,运气不佳时,忙活一整天才个把甚至无人问津。中午阳光普照时,无论多热,也得熬着,总不能让人来找你吧。天冷时风呼呼地刮,街巷里甚至卷起灰尘,也得挺着点,或者下点雨什么的也得挨着。他有句口头禅,“钱这东西,是苦来的!”午餐在外吃盒普通盒饭,在最初可苦得多呢,啃上三个干馒头,喝点自带的水就打发了自己。傍晚归校,总掩饰不住略带疲倦的眼神。
这还没完。晚上在宿舍把获得的信息简明地写在一张纸上,如果信息多,或者要求特殊,还得破费张大纸 。第二天早上便贴到海报栏里。谁想当家教,便按纸上所定的时间上门联系。一手交钱,一手交信息。如果聘者对家教满意,中间人无疑是成功的一笔生意,如果某一方不满意则退钱,然后把信息再出售给另外某个人。至今,阿强经手的家教该有几百人次了。他常戏称自己在节假日里是一名“全日制打工仔”,卖力为三方。中间人这活,苦是苦,但每月的伙食不用愁了,还略有些零花钱。家教市场的红火,总离不开阿强似的中介牵线 搭桥。
家教报酬:并不简单的话题
家教现在还不是一门职业,但其职业性色彩相当浓厚。有人把担任家教称为第二职业,从心里上是把家教看作职业了。不管怎么说,它决不是一笔小的灰色收入。而家教报酬究竟多少,如何支付,很多人感觉那是隐秘的市场行情,因而成为引人入胜的话题。
家教的报酬是多是少,没有定规,如何确定视情况而异。有的由聘者定价,谁看中谁接受;有的由某方先开价,然后双方商定。新手不知行情,往往感到左右为难,说得太高吧怕人一口回绝,自己丢面子;说得太低吧又怕自己吃亏,心理难受。这时可询问中间人,了解一般行情,让心里有个参考价,而最后实际是多少,完全在于聘者与家庭教师了。另外新手还需面对讨报酬的窘境。从未做过生意的人,既拙于讨价还价,更不知怎样得体地表示自己领取报酬的意愿。记得笔者最初也体验过这种感受。
家教的报酬与辅导内容有关。辅导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纯教学型,或单科或多科,都属学校必考科目; 二是复合型,即在辅导学习的同时还附带家庭服务,或接小孩放学,或照管小孩等;三是纯发展型,目的不在考试,而在培养小孩的特长、把握其潜力,让小孩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避免泯灭其灵气。各类家教的报酬自然不一致。一般来说,英语、艺术类及家务类的报酬较高。但从总体来说,家教报酬呈逐渐上升趋势。两年前,小学英语最低每小时8元,现在可高达30元。同时,介绍费和信息转让费由起初的20元增至40元,如今已是 60元,行情看涨。
家教的报酬与聘者的要求也有关。聘者各有不同要求,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根据抽样统计,聘者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专业、经验、年级、性别、性格、年龄、语言表达能力等,有的甚至涉及到嗜好或籍贯。限制性 条件越严,适合而又愿干的人便相对地少。例如,聘请写作能力强,又有教学经验的大四中文生,应者就不会多。那么报酬相应地要增高,这与“物以稀为贵”同理。
成人家教的报酬一般较吸引人。请看一则典型的广告:“成人家教——英语,要求口语较好。报酬优厚。 联系电话××/BP机××。”很显然,广告人经济状况不差,求知的心情迫切,又是有阅历者,自然出手大方,其心理总是这样想,只要能练好口语,哪怕花再大价钱也值。这类广告并不少见。
家教报酬除货币收入外,还有非货币成分。这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不少人想象一方提供某种服务,另一方付清商定的价钱就两讫了,其实不然。非货币成分形式不少,通常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方便时请家教吃吃饭,这很能博得吃食堂饭的大学生的好感;节日赠送一张自制的卡片,这颇合青年人的浪漫心愿;或者为家 教提供自行车,解决交通困难;冬天端上一碗热汤,夏天准备一杯清凉饮料,这也有助于缩短心理的隔膜。总之,关怀和敬意可促使辅导更顺利。尽管家教是以劳力换金钱,但有些东西是金钱换不来的。
有时,如果辅导理想,学生成绩上升快,家长高兴之下也可能适当地给予家教一点奖励,以示慰劳之意,这倒在情理中。相反,如果长期无变化,甚至走下坡路,家教则会被炒鱿鱼。家长在付出的同时,迫切希望看到孩子的任何进步或收获,这既是对家教无声的鞭策,也是对家教能力和良心的考验。
契约家教:既诱人又富挑战
契约家教,知道人的也许不多,但它早已实实在在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让人兴奋谈论之余不免生出些思考。请看刊登在某报上的一则招聘广告:“初三男生,各科成绩一般,有点调皮,聘耐心有经验的家教,全面辅导。愿订合同,如能考入重点中学,报酬不计,另付两万元酬金。”从中我们可看出,契约家教需签订书面协议,按协议办事,而普通家教只是口头协议,双方说定便算数,需要变更也好商量。契约家教的酬金通常高出普通家教若干倍,甚至几十倍。
契约家教既诱人又富挑战。其酬金与每小时二三十元的家教比,的确是相当丰厚,然而其责任也不轻。这种责任履行的绩效,不是根据某方的感觉是否良好来评价,而是有明确的衡量尺度。这把尺子常常体现为具体 的目标:某科成绩跃居班上第几名,升入重点学校;熟练掌握某种技能,例如学会五笔字型输入法;在音乐或绘画等方面有长足进步,等等。这是来真格的,此时,家教的责任与利益便紧紧挂上了钩。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为父母的共同心愿。懂事的孩子看见父母为自己的那份担心与忙碌劲儿,不忍让父母失望,不管自愿与否,不管学得怎样,也便坚持着用功学习。然而教学毕竟不同跑步,你鼓点劲便跑得快些,它是复杂的脑力劳动,教与学得当,师生配合默契,方能不断长进。何况现在升学竞争如何激烈,因而,美好的愿望不一定成为现实。
但这不要紧,父母依然为孩子的学业及个性发展肯投入。家境优越的,自不必说 ;家境拮据的,便倾其所有。无论经济条件是优是劣,家庭总是优先考虑孩子的成长。为了孩子,有些父母可谓操碎了心。要是孩子听话,父母当然感到欣慰,心总算没白操;若孩子调皮,父母有时只好干着急,但总不能听之任之,毁了希望吧,于是高薪聘个家教,请家教严加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