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高尔夫》杂志首届“高尔夫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龙城丽宫国际酒店开幕,当日下午进行的第二场演讲由海南亚龙湾高尔夫球会总经理陈亚雄先生就中国球场管理的差异化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讲演。以下是陈亚雄先生的讲演:
演讲人:陈亚雄 海南省高尔夫球协会副主席 海南省高尔夫球场协会会长 同济大学高尔夫商学院客座教授 三亚亚龙湾高尔夫球会董事总经理
中国高尔夫球场历经20余年的迅猛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行业规模和经济总量,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做出了显著贡献,成为中国高尔夫运动、高尔夫产业的骨干和依托。
中国高尔夫球场发展到目前阶段,在地域分布、经营理念、管理水平、市场营销、定价体系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将这些差异系统地梳理,并进行认真地分析、思考和总结,对于正确认识目前中国高尔夫球场的行业状况、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国高尔夫行业更加健康、良性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下面,我想就自己观察到和分析过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与各位交流、探讨。
中国高尔夫球场管理中的差异化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从1984年中国内地第一家高尔夫球场――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建成到目前近300家高尔夫球场开业,这一过程只用了20年多一点的时间(日本高尔夫球场数量达到100家用了60年的时间),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步的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全民健身运动的需求,高尔夫球场数量的增长有加快的趋势,我判断到2020年前,中国打球人口的增长将持续快于球场数量增长的速度,球场数量的增长将持续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从中国高尔夫球场发展的轨迹来看,各个地区高尔夫的发展水平、普及程度和拥有球场的数量基本上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因此也带来高尔夫球场在全国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大致呈现由东部向西南部、中部、西部地区渐次减少的态势,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中心城市,其中又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东北、西北及中部地区相对较少,在一些偏远省份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尚没有高尔夫球场。高尔夫球场的区域分布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状况基本吻合。
由于高尔夫的再次引入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高尔夫球场的数量和高尔夫运动的普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外商企业投资的踊跃度,国内一家机构研究后得出结论,各省的高尔夫球洞数与其GDP的相关程度为55%,与实际利用外资的相关程度则高达89%。同高尔夫发达国家相比,这是中国高尔夫发展初期一个必然阶段。
目前全国拥有高尔夫球场数量排在前五名的省市为:广东省近70家,占全国球场数量的25%;北京近40家,上海近20家,海南省18家,山东省15家,排名最后的是吉林、黑龙江、新疆、贵州各有1家球场,西藏、青海、宁夏、甘肃尚没有高尔夫球场。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高尔夫球场在中国区域分布上的差异性,并且随着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拉大,球场数量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有扩大的可能,即类似于经济学上的“马太效应”,高尔夫发展快的地区,球场数量增加的速度将更快;高尔夫发展缓慢的地区,球场数量的增加将相对更慢。
中国幅员辽阔,既有靠近北寒带的冰天雪地的寒冷地区,也有气候炎热的亚热带、热带地区,既有东部漫长的海岸线,也有西部的高原地貌,因此,分布在27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家高尔夫球场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气候特征,也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中国各地球场在经营季节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并对各地球场的市场策略乃至运作模式造成很大的影响。
北京地区和北京以北的球场,每年冬季的12月开始,不得不封场,因为天气寒冷,草枯叶黄,一直到第二年的3月至4月,都是经营淡季;但北方球场的经营淡季正是南方球场的经营旺季,因为南方许多地区四季如春,长夏无冬,冬季是气候最好的季节,吸引了大批北方的球友,往往是人流如织,应接不暇;这种经营季节上的明显差异使得南方和北方地区的球场在经营上形成一定的互补性,主要是南方球场对北方球场的补充,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南方球场的市场策略,如海南岛球场对北方地区的促销主题就是“冬季打球的首选,阳光地带的召唤”。
地域分布和气候特点的不同对各地球场的运作模式甚至球场规则也带来影响。高尔夫是讲究规则、讲究着装的运动,但在海南这样气候炎热的热带地区,有时客人着装随意一些、更加休闲一些,我们也默许了。海南大部分球会都是度假型球场,其运作模式同严格的会员制球场和都市商务型球场相比也有不同,对于一些不是明显违反高尔夫规则的行为,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先告诉客人这么做不合适,请其下次注意,我想如果下次客人再来打球,还犯同样的错误,客人自己都会感到不好意思。球僮服务则强调“客人不问,你别说”,这是我们的一个指导思想,也是从职业球员身上得到的启发,以免破坏客人休闲放松的心情。我讲的第二个问题,是经过20余年的发展,中国各地球场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专业化水准、市场营销、价格体系、人员结构等方面出现了明显差异。
目前中国各地球场的类型非常单一、雷同,绝大部分为18洞72杆的规则型球场,中间过渡型球场、Par 3球场、微型球场、社区型球场很少。其主要原因是高尔夫刚刚进入中国时,投资商、政府官员、业内人士对高尔夫理解得较为片面,即对高尔夫经营理念的认知存在问题,大致可归结为三点。
其一,改革开放之初,建设高尔夫球场是各地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绝大部分为外商投资,其中又以港资、日资最多,香港和日本的高尔夫球场绝大部分是规则型球场,投资商便按照这种球场类型来设计、建造,这也与投资商与政府沟通的结果有关,造成当时引进高尔夫球场的单一性很强,只知道18洞72杆的规则型球场,一直到今天,我们似乎还留存着这样的影响。
其二,中国高尔夫一直缺乏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很少有投资商会意识到应该配合国内城市化的进程和小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配合城市发展和社区规划并说服政府部门,把高尔夫作为重要元素来满足社区居民休闲健身的生活需要,以较少的投资去建设一些微型球场、社区型球场,既提升人民的小康生活水平,在球场经营、投资回报方面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三,当时球场建设的相关各方都把投资球场作为赚钱的手段,建18洞球场便于发售会员证、经营房地产,对高尔夫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领悟得不透彻,对如何培养打球人口、方便客人提高打球水平思考得较少,政府部门对球场为哪些人建、由谁来建、不同类型的球场有哪些不同的用途、建成后如何经营等理念性的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
球场类型虽然单一,但目前各地球场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却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一、不完全意义上的会员制球场
这些球场沿袭了国外会员制球场的做法,以发售会员证、兼营房地产收回投资,会籍销售成为主要的销售方式,日常经营以接待会员、嘉宾打球为主。
这些球场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东莞、厦门等经济中心城市,高收入阶层人数庞大,会籍销售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十分火爆,会员数量众多,但完全依靠会员打球不一定能维持日常经营,表面上不对非会员开放,有些情况下也允许非会员进场打球。早期开业的一些会员制球场管理较为规范、专业,经营状况较好,对客人的个性化服务水平较高,球场声誉较高。
二、不完全意义上的公众球场
国外完全意义上的公众球场有两类,一类是政府出地,企业投资,企业经营一定期限后交还给政府向公众开放;一类是政府出地又出资,完全由政府建设,建成后委托专业公司管理向公众开放。
由于中国高尔夫球场的投资来源较为单一,绝大部分为企业投资,政府投资建设的球场很少,因此完全意义上的公众球场是没有的,因为我们不能只把是否发售会员证和价格低廉作为评判公众球场的标准,还要看它的投资构成和最终的归属。目前国内只有深圳龙岗公众高尔夫球场具备了公众球场的雏形,完全面向市民开放,经营方面则完全依靠客人打球。由于深圳高尔夫人口增长很快,龙岗球场的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一直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