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需要怎样的培训师?
---这是我2008年10月23日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重头文章题目。我认为,培训师除了熟悉企业战略品牌塑造与管理的理论框架及企业战略制定流程外,具备极其丰富的实战经验才是根本!
20多年的营销管理生涯,使我的培训在实战、实用、实效为原则前提下,收到了各地广泛欢迎。
事实上,培训不是随随便便都可以做的。
培训成为企业人才摇篮原动力的前提,是它的实操性!体现在这个培训能不能消化及转化;企业团队能不能接受并能在以后的工作中间运用到什么程度等。
一次营销精英实战培训课上,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老师应邀在生动讲授完营销技巧后,同时和学员们做了个互动游戏:请一位营销人员想象自己正站在即将拜访的客户门外——
于斐老师:“请问,此时此刻你在哪里?”
营销人:“我正站在客户家的门外。”
于斐老师:“嗯,好!那么,接下来,你准备想到哪里去呢?”
营销人:“我想进入这位客户的家中。”
于斐老师:“当你进入客户家里之后,你想想看,最坏的情形会是怎样呢?”
营销人:“最坏的情形,大概是被客户赶出来吧。”
于斐老师:“被赶出来后,你又会站在哪里呢?”
营销人:“就,……还是站在客户家的门外啊!”
于斐老师:“很好,那不就是你现在所站的位置吗?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回到原处,又有什么可恐惧的呢?”
事实上,在专业的培训中,更多的是提出问题和讲解问题,提出思考和问题答疑,案例演示等穿插进行,面对不同的专业培训都有不同的培训方式,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需要清醒地注意的是,一些进行个人成长培训的老师,打着专家和大师的名义,进行专业培训,而这些培训的内容几乎是和专业不相干的,虽然其中有些相关内容,但拼凑出来的东西很可能会误导企业和个人。
有不少企事业领导认为,所谓的培训需求就是进行员工调查,看看员工有哪方面的需求,可要知道,企业中不同层面不同组织中的人员需求也各有不同,简单的以问卷的方式来进行考察,能得到全面的信息量吗,对于培训,企业负责人要做出全盘的考量,哪些人需要进行哪方面的培训,都应该有针对性,更何况员工的需求并不一定是企业的需求,在当下,在企业困难的时候,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才是培训最应该做的。
现实中,有许多搞培训的人员和机构,没有经过市场实战的大风大浪考验、根本没有在一线体会过市场的残酷,也有的人就如人们俗称“穿上两天白大褂就冒充老军医”式在地摊上练过几日,就说自己实战经验是多么多么丰富,称自己是“实战派”,自己是从市场一线而来,是自己的实战经验总结,结果搞得整个培训市场乌烟瘴气。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创始人于斐老师认为,一个好的培训要从能够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出发,因为再高的理论、再漂亮的方案、再完美的培训,如果企业没有办法去实施、运用,那么就不是具有实操性的培训。许多培训机构和人员根本做不到透彻、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也没有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他们所做的培训也是无法为企业量身定做的,更妄谈实战、实操了。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老师指出,好的培训必须具备:
度身定做——实效性
每个企业如同每个人一样,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点。
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他们通过培训要解决什么难题,这些难题是不是核心问题;员工的综合素质怎样,能不能到达预计的培训效果;企业的领导者希望由培训来传递什么样的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开展的怎样等等方面。
企业汇聚了四面八方的人,受教育的程度、学习的理解力等都不一样,培训讲师必须根据企业当前出现的相关问题设计解决方案,避免晦涩难懂,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为其提供如何提升技能的方法,如通过表格、工具、制度等的实际运用达到提高相关技能的方法和途径,使员工掌握解决问题要领和关键所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有实效的培训应该能够及时解决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通过培训将一个团队打造成具有相当战斗力的精英团队,经过培训使企业达到组织管理协调、人员调配顺畅、分工协同有序。
生动活泼——实战性
在企业实施培训过程中,安排一些能够开启心智活跃气氛的故事,讲一些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实实在在的案例,选择本地、本企业的案例,案例越贴近员工越有感染力、发生的时间越近越好,同时要求培训员工进行现场模拟和讨论等互动方法,以此来增强员工的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员工在快乐的培训氛围中掌握知识点,使得他们轻松学习,轻松记忆,这样就可使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学以致用——实用性
企业的员工经过培训,在日常工作中时结合培训的内容熟练运用,避免了平时的错误习惯,工作的安排就会更加注重有序性与合理协调性,通过培训后的考核让员工“温故而知新”,使他们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工作之中,同时辅之于竞赛结合的方式,围绕培训内容,开展工作竞赛,如销售竞赛,生产竞赛等活动,这样他们的工作效率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正如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老师指出的那样,企业的人员培训是一个长期性工作,培训无处不在。新员工加入、工作岗位的变化、技术的改进等等都促使我们必须进行培训,使企业由上至下形成统一的观念:培训并不是年轻员工的专利,让员工明白一个共识——“活到老、学到老”。企业应该积极鼓励所有员工,无论任何年纪,都应视不断学习为目标,如此能让大家了解并熟悉企业的历史及文化,争取了最大限度地形成普遍的价值认同。
目前的中国,培训成为了一个行业,随着现在培训行业异军突起,在过去的10多年里涌现出很多倍受推崇的知名培训师,他们在和培训机构合作以及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责任和专业度,是我们非常钦佩的;接受过他们培训的企业,也在老师的传授和教诲中获取了很多企业成长所需要的资源和营养,应该说:在中国的企业发展进程中,有这些优秀的咨询师或者是培训师的功劳和奉献。
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很多人发现这个行业慢慢走向明星产业的趋势,眼红于培训师日进斗金的高额回报,本身素质达不到为人师表和传业解惑的水平,却也极其功利的混入到这个行业里,搞的现在的培训师队伍良莠不齐,甚至也败坏了整个行业的名声。
说这类培训师是很有自我推销意识的,适宜的炒作有利于促进品牌形象的树立,但讲师的品牌不是炒出来的,更多的是做出来的。讲师的个人品牌不是人为设计的形象,或者绚丽的包装、时髦的口号,或者以虚饰掩盖真实的本质。包装炒作成风的势头目前在培训行业越来越猛,有的讲师年纪轻轻讲过几堂课就自称是某某领域的专家;有的听过一节课,拿到一纸结业证书就号称是×××注册专家,甚至×××国际注册企业教练、参加几次培训班就标榜MBA、EMBA云云。
大肆的包装炒作这一点不但被刚出道的讲师所追捧,就连目前国内很有名气的培训讲师也对此甚为看重,在快速消费品领域培训很有知名度的讲师现在就骤然摇身一变成博士了,上升之快让人惊叹。适宜的包装炒作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了火,与实际的课程质量偏离的太多,与客户的期望值反差过大,就得不偿失了。
一位卓越的培训导师在某一个方面或者是某一领域有强人之处,要么是理论层面,要么是战略层面,要么是实战层面,这类培训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为只有拥有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才能对国内外在品牌塑造与管理上典型的成功与失败的企业案例的背景与解决过程有清晰的脉络和解析,使学员对企业大背景、出现某个问题时的小背景,再到思维过程、竞争环境、以及解决之道提炼办法沿着一条清晰的思路去发现和获取过程中的知识,从而从理论和具体案例上发散开来,对学员进行“举一反三”的引导。还有无论是面对中层还是高层学员,授课及演讲风格都应当是轻松、活泼和略带幽默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于斐老师指出,培训是要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为再高超的理论、再漂亮的方案、再完美的培训,如果企业没有办法去实施、运用,那么就不是具有实操性的培训。同时,培训要符合当时的市场环境,能够及时解决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通过培训将一个团队打造成具有相当战斗力的精英团队,经过培训使企业达到组织管理协调、www.aihuau.com人员调配顺畅、分工协同有序。好的培训只有以实战、实用、实效为根本目的,只有经历过实战的培训导师才能传授给你实战经验,交给你的就要让你会用,培训课程不是娱乐节目,不是讲完后总觉得“讲的挺好,也很对,课堂氛围也很活跃,可是好像没多大用?” 总觉得理论性太强,对业务实战没有指导作用,听课时挺“热闹”,听完课后再翻翻笔记——哎!想得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却还是没有结果。
另外,实用有价值的培训也应该是量身定做的培训,因为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一样,问题也不一样,照本宣科似的培训,往往能讲的只是那些知名企业的成功案例,借鉴可以,落实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中能够受用的又有几个呢?恐怕只是听着热闹,却丝毫不受用而已。
最佳的做法是,针对企业的现实问题,运用讲师多年的经验和当下的市场环境相结合,提出只属于本企业的解决方法,做到在培训后立即实行,效果立竿见影,只有如此效果,才能令人满意,当然,也只有企业认可的培训,才不会觉得花了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