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从长期和根本上看,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促进人类发展,但是短期来看,不排除低碳经济会暂时对人类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的情况发生。发展低碳经济意味着要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对现有行业,尤其是高耗能产业,进行调整,这就会涉及到就业问题。而发展低碳经济,同样需要在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机制措施来实现向低碳经济的平稳转型。最近的研究表明,实行仓促的低碳转型,而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消减负面作用,将会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中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人口增长与人类发展水平提升的双重驱动,会给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带来巨大的压力。现有研究对中国未来人口增长的预测比较一致,普遍认为近年来我国人口仍会增长,直到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33。即便在人均排放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也会带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与此同时,广大中国人民刚解决温饱问题,还有着巨大的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则意味着中国居民将拥有更多的耐用消费品、更多的交通出行、更大的人均居住面积和更多的食品消费等。这些都意味着更多的能源消费和更高的人均排放。因此,制定有效的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实行更可持续、消耗更少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是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
第二,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以机械制造、钢铁、建材、化工等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发展迅速,能源密集型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正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城市化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行,城市建筑面积不断扩大。这些都必然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尽管中国政府已经开始着力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但这种努力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克服巨大的困难。
第三,“富煤、少气、缺油”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均以煤为主。2008 年中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占68.67%,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只占18.78%和3.77%。因此中国对煤的依赖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煤的碳密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在产生同等热量的条件下,煤、石油和天然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比例大致是5:4:3。
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加大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难度。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尽管有助于减少排放,但是要实现这项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广和扩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尤其是在几项关键的低碳技术领域。因此,中国很难完全依靠自身的技术研发,快速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是必要的。在全球气候谈判的框架下,目前已有一些促进低碳技术转移的国际机制,但是它们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同时,中国也制定立法和激励政策,鼓励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但是还需要付出包括建立机构、能力建设、鼓励创新等方面的巨大努力。
第五,建设低碳经济和社会,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但是由于社会资金是有限的,用于低碳投资的资金会有机会成本。因此低碳投资需要同时考虑温室气体减排的效益和关注人类发展。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技术研发、公共交通和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既能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淘汰落后产能,会引起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需要采取措施以缓解和消除这些社会成本。
第六,社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基本能力普遍不足,意识、体制、社会机制的改善任务十分繁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管理能力尚有不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还非常不健全许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35中国目前还缺少健全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官方公布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目前只有1994和2004 年37,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监控核算能力和执法能力都还比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