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上一次互联网繁荣洗礼的人都很清楚,小众网站的商业路径和web1.0没什么不同,聚拢用户,吸引风险投资,然后上市或是被大公司收购。myspace从默多克手里拿到了5.8亿美元,youtube则创纪录地卖了16亿美元,紧随其后待价而沽的facebook和digg起步价就超过10亿美元,足以让任何小众网站心甘情愿地倒向大众怀抱。国内最近的一个例子是google注资迅雷,迅雷总裁邹胜龙说融资级别在“千万美元”,在此之前他们还得到过晨星和idg的投资,其实迅雷从正式上线到被google看中也只有两年多时间,决定这次合作的是流量而不是营收。 当众多中国的web2.0网站挤在博客一条道上,用户和风险投资商们都在期待新鲜思路出现,比如刚投靠google的迅雷,还有声称不会出售的豆瓣以及瞄准youtube的土豆网。而在硅谷几乎每天都会诞生若干个小众趣味的新网站,myspace、youtube在各自领域的成功并没有抹杀后来者的信心,就连google也必须面对智能向导网站的竞争,现在的创业者不会回避或模仿这些互联网巨头,而是试图寻找自己的独特路径。投资了50家新兴网站的风险投资合伙人费德·威尔森(fred wilson)在他的著名博客avc上把小众网站的模式描述为自由增值(freemium):“为用户提供免费的服务,靠口碑相传和搜索引擎吸引大量用户,然后为他们提供增值服务或者加强版本。”和许多风险投资商不同,他甚至不鼓励创业者过早地寻找盈利模式,“急于添加太多广告可能会吓跑用户”。 只有商业计划没有盈利模式,这就是目前许多小众网站的现状。博客广告刚露头就悄无声息地消失,有博客网站撑不下去关门大吉,也有人要走回门户老路,火爆国内的播客同样因为找不到盈利点而备受争议。好在他们还有风险投资商支撑,道-琼斯旗下分析机构venture one的统计表明,过去一年里新兴网站平均每月得到了1.5亿美元投资,相当于2005年的两倍。不是没有人担心“泡沫重现”,但只要看看股价500美元的google就能让大多数投资者坚定信心了。和雅虎这样的门户相比,小众网站的运营成本其实都不高,当年google也是从车库起家,现在某些网站甚至只用几百美元起家,在咖啡馆里工作而不是租用办公室。2006年眼看着大手笔收购不断发生,业界话题也从预测“下一个google”转向了“下一个youtube”,如果做不成google那就卖给google。
![比较有深度的小众网站 小众网站的商业路径](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232575727807.jpeg)
卖还是不卖?这对一些人来说仍然是个问题。总有人对出售不屑一顾,但坚持下去背后隐藏的风险是,他们可能面临更强大的网站进入这一领域。google日历的发布就挤垮了在线日历网站kiko,新浪博客的推出对不少博客服务商来说简直是个灾难。于是出售成为最容易理解的选择,打着娱乐互动门户概念的“猫扑”过去一年里收购了it写作社区donews和大学生互动社区校内网,之前被它收购的还有视频分享站uume、城市门户renren、魔兽世界网wowar。另一些创业者认为出售给业内巨头可能更有利于网站发展,提供机票价格比较的farecast就希望未来5年内有机会卖给全球最大的旅行网站expedia。反正总有新的网站站出来满足小众趣味,已经有人在宣扬web3.0,摒弃大而全的门户模式向更深入的个人空间延伸,“一个为用户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平台,每个人都是网络的一部分”。这或许是又一轮概念炒作,但也从一个侧面勾勒出了众多小众网站的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