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老翁养猪创业,400万财富收入囊中! -------你有什么理由退缩? 创业,你义不容辞! 妻子:离家已经50年了,而且一直是搞工业的,最后也是工科毕业,你在农业方面能够搞什么名堂? 张悦仁的妻子实在看不懂,一个搞了一辈子工业的人,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要去养猪呢?张悦仁已经70岁了,还能干得动农活吗,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为了这事儿,40多年的老夫老妻第一次争得面红耳赤。 张悦仁:你要想做很高深的研究,像搞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我不可能了,反过来我搞应用研究,把好东西拿过来,试验研究,行了,来推广,这是应用性的。 夫妻俩为是否养猪的事争论不休,妻子说张悦仁干不动农业,张悦仁说农村山清水秀,有益身心,妻子说农业挣不了钱,张悦仁说他是有知识的农民,肯定能挣大钱。最后妻子实在说不过张悦仁,只好让他去了,但同时约定,只能用张悦仁自己的私房钱。 妻子:钱是身外之物,为几个钱的话,一旦他失败了他就死心了。打战,每天吵架,也没有意思吧。 张悦仁那时候有15万元私房钱,每个月五六千元的退休金,在当时的情况下,开个小农场这些钱也勉强可以。张悦仁最大的问题是年龄和体力。2002年的张悦仁已经70岁了,他必须找一个得力助手。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张悦仁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弟弟们。 张悦仁:没有一个同意的,他说你把工厂搞大就可以了吗,那个能够赚钱,哪一个搞农业赚钱的呢。 兄弟:因为我们子子辈辈都是农村的,因为农村很辛苦,种田养猪都是发不了大财的。 要是没有帮手,农场恐怕很难办起来。张悦仁想起乡下有个58岁的妹妹。 妹妹张仕群:他对机械有点贡献了,现在老了退休了,他要在农业方面养殖方面也创出一条路子,他才心甘,他这样说。 张悦仁的话深深打动了妹妹。2002年,张悦仁出资15万,妹妹出资5万,一个小型的农场办起来了。当地传统的养殖方式是用米糠,玉米和豆粕等直接喂猪,可张悦仁发现这种养殖方式有不少缺点,主要是营养吸收不充分,造成浪费。 经过查阅资料,张悦仁找到了一种用发酵来改善饲料的办法。发酵以后,米糠等饲料的粗纤维转化为糖,可以代替豆粕和玉米等价格高的饲料。在张悦仁的管理下,农场初具规模,并向着生态环保的模式发展,然而2005年,他的妹妹却突然提出辞职。 妹妹:我都不愿意干了,赚不了钱,又这样累,干啥呢,没有意思的,是吧。

2002年开农场以来,农场每年只出栏3百头猪,虽然发酵饲料能帮她们节省40%的成本,可是由于规模小,挣的钱不多。 2005年,张悦仁的妹妹退出了,张悦仁把她的五万元也一并退还。妹妹走后不久,张悦仁的噩运就开始了,一场五十年不遇的大水,淹掉了张悦仁的农场。3年苦心经营的农场损失惨重,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妹妹也离开了,这一年张悦仁73岁,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张悦仁很可能受不了双重打击倒下去。 妻子:要出人命的话那就很麻烦了,不是十万八万的问题,反正人保住了,猪也就这样了,能处理就处理掉。 张悦仁:我们这个农场我已经下了决心,我认为我一定能做成功的,一定要做下去的,没有影响我半点决心的。 在双重打击之下,张悦仁依旧没有听从妻子的劝说乖乖回家,他反而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在经历了洪水和妹妹离开的双重打击之后,张悦仁把致富的宝压在了蓝塘土猪身上。经过一番实验,2008年,张悦仁终于养出了一种土猪,野猪和瘦肉型猪三元杂交的猪种,经过比较,这种猪不但味道鲜美,瘦肉率也超过了60%,和瘦肉型猪不相上下。 7年过去了,张悦仁的农场已经从一个变成三个,生猪年出栏量达到2000头财富超过了400万。重要的是,由于他对蓝塘土猪的开发,土猪又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科技局:很多外地的要蓝塘猪的,都到这里要,如果他没了就没了,他在保种方面做了很大贡献。 更令张悦仁高兴的是,在张悦仁的示范下,附近已经有10多家养殖户引进他的杂交猪。 蔡向源:我原来以为我也快70岁的人,是不是也差不多可以停一停,但是看到他,我又鼓起干劲干起来,所以我就马上买几头猪过来自己养。 妻子:现在不但我赞成,我还希望大家伙都走这条道路。 张悦仁:我们希望中国的火车向前走,我们这代人也应该继续帮年轻人推他一把。 张悦仁:有生之年,你是不是过得有意义,对人有帮助,这是我们50年代的老人啊,一个基本的想法。 想想也确实惭愧,一位70多岁的老人,敢于向命运、年龄挑战,面对种种打击,仍不选择退缩。反观我们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小小年纪,总是担心这担心那,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就是敢做“白日梦”。这也抱怨,那也抱怨,就是不抱怨一下自己的懒惰和怯懦,我们这一代人怎么了?难道年轻的生命和充沛的精力、高等教育的常年熏陶还不足一个70岁的农村老人来的更硬气、更有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