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8日,立冬。
这一天,慢慢靠近了,很多人都不会注意这个冬天,因为,我们很少关注一年四季,关注的更多是“经济之冬”。很多分析说,中国更寒冷的冬天还没有到来,大家要提前做好准备。
该来的总会来,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别无他法!
如何迎难而上?只能是通过调查研究,从实践中找出路!这些天,我走了上海、安徽的茶城、茶叶店,也去了九华山、武夷山、福鼎等茶产区,既是授课,也是调研,更是学习!教学相长,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当然,我看到了很多令人心痛的地方。
例如,中国茶产业行业的春天正如火如荼,一线茶叶店的冬天如坐针毡。谢付亮经常说,很多事情用屁股想一想就明白了,根本就不用动脑袋!种了那么多的茶,谁来采茶,又是谁来做茶?做好之后,谁来卖?怎么卖?很多地方政府都喜欢坐在办公室里,拍拍脑袋,搞一点高大上的东西,为什么不去茶叶店走一走?
谢付亮还经常说,卖茶是一门技术,很多茶叶店的老板和店员不去反省自己的言行?为什么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在销售沟通上的无能,才导致了茶叶卖不出去,煮熟了的鸭子也会飞掉?老板和店员每天面对消费者,为什么不深入消费者心中走一走?他们为什么要买你的茶?为什么还要再买你的茶?搞不清楚这些问题,消费者凭什么把钱给你?
这些是根本问题,也是问题的根源!
例如,包装好不好,不是你说了算,而是消费者说了算,消费者喜欢才是好的包装。但是,这有个前提,消费者千差万别,目的不一样,对包装的要求自然不一样,你为什么不去做市场调研,选择一部分群体来做包装,然后满足这部分消费者的需求。加之,经济形势变了,社会风气变了,消费者自然也是变了,为什么不去改变?为什么不提前改变?我很多年前就在《茶翅高飞——中国茶叶品牌快速崛起之道》一书中指出了这一类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突然而来的!只不过,天欲其亡必令其狂,很多人压根就不会重视!
再如,很多茶人张口闭口讲什么茶叶精神,实际上却在糟蹋茶叶精神,根本就是在扯淡。茶叶讲道法自然,讲究天人合一,那么,你的包装有没有做到呢?是不是在增加喝茶成本呢?若是奢侈的礼品包装,自然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依旧要践行茶叶精神!
茶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应该让茶叶回到日常消费的位置上;茶叶本身没有任何文化精神,琴棋书画诗酒茶,茶的文化必须依赖人的存在,离开了人,茶文化不复存在!
中国茶产业的出路在于文盲营销,在于想方设法让更多人喜欢喝茶,更多人喜欢天天喝茶,更多人喜欢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喝茶!于是,越来越多人喜欢有规律地喝茶并买茶!所以,谢付亮要告诉你,茶是为人服务的,喝茶追求健康也好,品茶追求文化也好,无论怎样,人不能受制于茶。若是受制于茶,不能说“茶”有问题,而是“人”有了问题。
千言万语,我们必须回到茶叶的本来面目了,然后基于茶的本来面目来做营销,站在消费者角度去帮助他买茶。例如,我在福鼎遇见83岁的福鼎“新工艺白茶”创始人王亦森老人,林治老师介绍我之后,其立即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茶产业的问题在卖茶上。一位老人尚且如此清醒,其他人又如何装睡?
难道大家不知道,很多人想喝茶,但是喝不到“放心的好茶”?同时,很多自认为是“好茶”的“茶”又卖不出去!一个又一个茶城中,很多茶叶店一次次换了老板,还有一些茶农已经悄然改行。这样的局面都在说明“茶”背后的“人”出了问题,我们不要再去找“茶”的麻烦,而是应该找人的麻烦,反思“人”究竟弄错了什么,从而弄清楚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茶”。
谢付亮认为,一切营销的出发点都是产品,“人”出问题导致了产品出问题,这才是中国茶产业问题的根源。要卖好茶,我们都要在产品上下功夫,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研究消费者,找到消费者购买茶的100个理由,而不是一个理由。当然,理由一定有主有次,呈金字塔分布,而不是稀里糊涂地罗列一对乱七八糟的理由。
那么,冬天来了,消费者究竟需要怎样的“茶”呢?
大部分消费者都需要其“收入”能够“买得起”的“安全放心的茶”,能够“经常买”的“安全放心的茶”,它可以没有太多太多的光环,也可以没有太多太多的包装,但是,至少一定要长期让消费者真正放心,至少一定要让消费者“喝茶的时候”比“不喝茶的时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