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智业观察
现中国从事营销咨询、策划顾问、创意传播类的公司有上万家,其中尤以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四地最为集中。对于诸多公司而言,大多推出自身特色的关于品牌塑造、营销诊断、渠道执行等方面的理论体系或作业工具模板。但源头体系、方法论不外乎营销管理、定位、营销资源争夺、品牌认知、广告运动等欧美舶来品,但具备自身真知灼见,并对合作企业/项目有充分价值,能经一线市场检验的特色体系,似乎不多见。
那么,对于智业咨询、企业策划类机构,作业体系,是否真的重要?
答案,首先应该是肯定的;其实际的主要积极意义如下:
一、探求成功规律,提升项目运作成功机率
成功不可复制,但终有规律可循。本着责任心的态度,智业咨询顾问公司有义务从行业规律出发,结合客户项目实际,发掘最合适的诊断及执行方案,减少客户试错成本。事实上,在行业中,亦有已然优秀者。
二、规范智业作业模式,提升作业效率
智业机构是更为依赖于“人”的行业,同其他机构一样,同样存在着人员流动的问题。对于小型智业机构,根基不稳文化薄弱,核心成员的变动,往往意味着策划风格、出品品质的大变。因而,当智业公司运作至一定基础,建设自身作业体系尤为必要。
三、对自身积淀进行归纳及分析总结
智业是需要持续历练及学习的行业,上至老板,下至一线员工,闲暇之余,确有必要在自身工作基础上,进行有益的归纳、分析、总结,在经验及专业具备的基础上,归结出对自身企业有良性指导意义,对合作项目有良性借鉴的作业模式。
四、提升自身品牌度,增加争取客户筹码
欲策划别人,先策划自己及自己公司。此方面,在此不多言。
但我们面对国内上千家已明显标榜有自身专有作业体系、理论工具的智业咨询/顾问机构,其体系自然存在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让同行及客户云里雾里,部份更是“四不像”。深入剖析,我认为核心原因如下:
一、人的局限性问题
产品、品牌如同生物,存在DNA;作为高等生物的人,自然也存在DNA。新创立体系的各智业公司领头人们,不可否认大多数人在智商、情商等方面,已是高出普通人一大截。但近观实际,反省发现主要问题,仍在于“人”。
部分智业领头人过于“早慧”,在实业企业的实操经验不长,又短于在智业机构打工的从业经历,更多是凭借一腔热血,占据“先开业为主”的市场优势和中国独特国情,加之个人悟性、勤奋度、公关力等优势,确也取得一定的成功案例。但客观而言,其体系还是存在“闭门造车”之相。
二、出发点问题
部分智业机构存在“为了体系而体系”的情况,潜意识中存在“别人都有了,我怎么能没有”、“没有体系怎么能体现我的专业,怎么好争取客户”、“没有体系怎么教育和集聚员工”……等等论调。出来的“体系”可想而知。
三、专业度问题
虽不宜言“策划人无所不能”,但“诸多项目都能策划”、“给我活就能接”的论调依然占据主力市场。一个策划机构,从电器、食品、建材、医药、玩具、农药农资……似乎策划起来均能手到拈来,若有“大师领衔”,更是能屡屡“创造市场奇迹”。
但消费市场愈加复杂,企业资源的剖析及整合难度日益加大,加之电商、微传播、自媒体等新事物的喧嚣日上,这种“什么都能策划”的智业公司,实效性及附加值会愈来愈低。
务实的做法可分为两种:
一是“业精于专”的方向,从自身智业专业度及过往案例出发,聚焦去做譬如建材、医药等两个甚至仅仅是一个行业的策划。
二是“业精于赚”的方向,从“优化盈利”的角度出发,重点在烟草、玉石、茗茶等高利润行业,去发展咨询策划方向,并可切入延伸其产业价值链。
再回到国粹所言的“大道无形”及武侠所言“无招胜有招”,十余年前领衔中国的顾问大师、策划大师们,似乎并未见多少体系,而同而今的“体系乱象”形成反差。那么,对而今智业同行的体系更多的是持否定吗?
非也。从92年点子大王何阳的声名鹊起,20多年来各类南派北派、策划大师粉墨登场,确对整个行业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大师的时代”正在过去,姑且不谈单点突破早已难以奏效,即使是“全案策划”、“协助执行”、“驻点顾问”等升级模式,面对当今市场格局现状,亦鲜有专家敢断言能切身产生市场价值实效。
早期大师们或临、或早已逾“50知天命”的年龄,说陈腐也罢,但且不言部分早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其阅历及历练更是后来者们尚难企及,因而不可简单比拟。
因而,智业同行之路因人而异,难免有局限性,仅供参考;而“大师”成功之路与时代、机遇、个人才华偏执性等诸多相关,不可复制。
最后于我们,莫过于脚踏实地,“低头做事,抬头望星”,信念不变,方可在专业、机缘不断成熟之余,发掘真正于市场有益的体系,让促进目标达成之体系要素可量化,让目标更可确实预见,同时不失策划本质的灵活机动性,方是对自身、对他人,都是一个切实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