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多人在谈互联网+,把这个词搞得很玄乎,深不可测。
不管互联网怎么变,都改变不了其作为信息通道的实质。例如,有了互联网,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得到历史性的改变!
但是,互联网不可能让一只猪变为一头牛,不可能把《点茶成金》变为《茶翅高飞》,也不可能把一头鹿变为一匹马,尽管“指鹿为马”的现象偶尔会存在。
因此,谢付亮认为互联网+的实质就是“摆地摊,卖早点”。
我们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其一,摆地摊的“房租成本”可以忽略,去除了形形色色的“中间商”,消费者可以和老板直接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当然,我们暂时忽略了时间成本,这与互联网很相似。
回头看看互联网发展这些年,互联网对商业的关键变革之一正是从“房租”开始的,然后又朝着更宽更广的方向去走,去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变革,达到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变革。
其二,摆地摊,尤其是卖早点的地摊,基本都是合适的利润,甚至是“微利”,不可能暴利到靠一两天就赚个盆满钵满。早点摊的老板,必须夜以继日地艰苦奋斗才能赚到养家糊口的钱,这就迫使老板们必须重视口碑。尤其是早点摊基本都是面对一些小区或相关固定人群的老顾客,信息透明度很高,一旦口碑差了,积累到一定程度,这个早点摊一定完蛋!
这个和“互联网+”带来的“各种评论”极为类似,一旦某个“早点摊”的差评到了一定程度,这个“早点摊”再大也要关门,哪怕是银行!所以,谢付亮强调是互联网+的实质是“摆地摊,卖早点”,而不是其它类型的地摊。
其三,早点看似简单,但一点儿也不简单,必须真刀实枪地抓质量、抓服务!早餐的营养在一天中的比重很高,有人说是60%,有人甚至说达到80%,我们暂时不必去深究谁更准确,但至少表明了早点的重要性。
若是早点的口味太差,客人必然不会回头;若是总给客人吃垃圾食品,必然会对不起客户,失去生意;若是食材有问题,也必然会有被曝光的那一天,最终落得个人人喊打的“悲惨世界”。
这就要求早点摊的老板平必须衡口味和营养的关系,同时又必须要考虑经济成本与食材质量的关系,在日积月累中,让客人能够长期承受早点的价格,渐渐产生一定程度的粘性,才能让生意平稳、利润稳定,落得个你好我大家好。
必须再强调,早点的食材很复杂,必须要认真把关,毕竟是天天吃的东西,你骗得了一天、一周,还想骗一个月、一年吗?若你心怀不轨,总有拆穿你的那一天,你怎么办?打游击吗?一家老老小小怎么办?跟着搬家?成本是不是更高?这些因素都会引导着老板去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人!
你可以说是长期博弈的结果,也可以说是道德或价值观使然,抑或是别的原因,总之早点摊背后的一系列“生产要素”都会随之变革,以保障好的口碑,维系早点摊的稳定经营。
“互联网+”也同样是这样,只不过互联网让早点摊的“小区”变成了整个“地球村”,让小区门口的“摊子”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电子”,只要愿意动一动电脑,很多“地摊”的变革因素都可以对号入住。
当然,“地球村”的人口太多,有喜欢上海小笼包子的,有喜欢吃三明治的,有喜欢寿县大救驾的,有喜欢淮南牛肉汤的,有喜欢天津煎饼果子的,有喜欢吃桂林米粉的,有喜欢过桥米线的,也有喜欢山东煎饼的……
举不胜举!只要你想得到,基本就能搜得到!就像我们站在小区门口“搜索”早餐一样便捷!只不过搜索的基础,从“小区的小数据”,变成了“地球村的大数据”。
必要的时候,还要O2O来帮忙,但前提都必须是,你的寿县大救驾要经得起“吃”,你的淮南牛肉汤要经得起“喝”。没有这些根本的基础,一切的“互联网+”都是扯淡,都将被无情淘汰!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不管“互联网+”怎么玩,你都要做一个好人,踏踏实实练技术、做产品,认认真真做好服务,否则,你的“早点摊”很快就会被抛弃!
这里的“早点摊”可以理解为馒头、稀饭,可以理解为医院、茶场,也可以理解为房地产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