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也不是原地踏步 郁亮回应:“要追我们也没那么容易” 王芳洁 “不能假定万科是原地踏步的”,在新落成的万科总部大楼里,万科总裁郁亮如此回应来自多个后起之秀的“步步紧逼”。 显然,做“老大”很多年的万科仍然十分在意这个地位。不过当同行还在计划何时的全年销售额能够赶超万科时,郁亮却表示,早在去年开始,万科已经将兴趣从规模转向效益。 在此之前,郁亮已经对“从规模增长到效益增长”作出解释:规模增长是房地产行业在上半场的较量,而这个较量早已在2007年结束,今后万科将更加关注质量效益的增长,即提高股东回报,保持净利润、每股收益的良好增长,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 谈及盈利水平方面的较量,最近高调宣称将在年销售额上赶超万科的绿城,显然没有进入万科的“视野”。郁亮表示,中海地产才是万科的全面竞争对手,尤其在盈利水平方面的表现。
![30岁的男人很容易追 郁亮:万科不是原地踏步 追我们没那么容易](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364073671598.jpeg)
“漂浮的地平线” 位于深圳大梅沙海边的万科新总部大楼被命名为“漂浮的地平线”,或者这个名称正是万科想表达的意思,远远看起来像地平线一样容易被超越,但实际非常难。 之所以难以被超越,是因为在这场“赛跑”中,跑在前面的万科并没有休息,还一直在加速,按照郁亮的说法,从1988年开始做房地产,万科用了19年时间完成1000亿的销售金额,但是万科在完成第二个1000亿时,却只用了两年时间。“在2007年时,万科的规模是第二名和第三名及第四名的总和,去年则是第二和第三名的总和,今年仍然如此。”郁亮并非没有底气。 2007年,万科的全年销售金额达到了523.6亿元,次年,尽管全国房地产市场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万科仍然实现了478.7亿元。根据刚刚公布的万科前10个月的业绩,万科今年已累计销售面积571.1万平方米,销售金额达到526.9亿元,分别比2008年同期增长27.2%和35.2%,甚至接近了2007年的全年销售金额。 从量化的数字看,万科仍然在加速向前。但郁亮认为,在过去三年,万科根本是在调整周期,因为当2007年万科实现500亿销售金额时,已经意识到沿用10年的公司管理平台已经陈旧,与公司的规模非常不匹配。因此过去三年是万科进行调整、休养生息的三年。“我可以说,万科已经过了三年调整期,走上了一个增长的轨道,要追我们也没那么容易。” “老大”的意义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万科至少目前是行业老大,就是绿城董事长宋卫平也认可这个观点,并将万科作为对标企业。但实际上,除了年销售额外,万科与很多行业第一都无缘。 郁亮表示,万科从来不追求土地储备规模的老大。根据上海克而瑞系统之前公布的榜单,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在全国土地储备十强企业中,万科仅仅屈居第九,不足恒大地产[2.32 -0.86%]土地储备量的一半。另外,万科还不是销售面积的老大,前三季度万科的销售面积仅仅位于全国第二,与第一名恒大地产相差12.3万平方米。 在利润方面,比竞争对手的表现更差显然让郁亮耿耿于怀。根据前三季度的业绩公告,万科与中海地产的净利润相差非常大。万科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5.4亿元,净利润29.6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31.1%和29.9%;中国海外实现营业额为210.5亿港元,净利润为71.8亿港元(约63亿元人民币),超过万科同期一倍多。 郁亮也坦承,中海地产在盈利水平上有值得万科学习的地方,“中海地产是万科全面学习和竞争的对手,其实第三名、第四名应该和第二名比,但是现在大家都在跟第一名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实际上万科也仅是地产行业的单项冠军,但无论其他企业,还是万科自己,都非常认同万科的“老大”地位。 郁亮表示,万科现在秉承“不拿地王,不囤地,不捂盘”原则,首先这样一个“三不原则”一定能够为万科规避很多市场风险,尤其是像2008年那样的重大调整风险。 对于后来者的追赶和批评,郁亮也并不以为意,他甚至表示:“我们要允许别人表达兴奋之情,允许别人表达自己有志的理想,总要宽容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建议和教诲。” 在郁亮看来,无论是国有资本还是民间资本,在行业里面如果占大股,其实它的财富积累都不足以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未来比拼的很可能是一种融资上面的竞争力,万科这种彻底公众公司的模式,在业内是最好的,也使得万科从体制上具备了做大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