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展开一个大型的在印度的咨询项目,我很兴奋,正如我2007年展开的对于非洲的研究项目一样。在这类研究中,最有意思的是体会中心感的改变——你去到一个社会,周围的人讲究与作为标准的东西与我们中国社会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而你需要去明白、了解甚至接受。 我们当初说美国公司或者日本公司有这样那样不尊重我们中国人的事情,而今如果我们坚持中国中心感的时候,你同样会被当地社会的民众批评。这其实不难理解,我们习惯了把中国放在中间的世界地图,但是如果我们去另外的很多国家,他们的世界地图我们就很可能看起来不习惯,因为那个地图上他们的国家多数也是在中间的,不管是多么的小,而世界的其他地方则完全不在我们熟悉的位置上,甚至根本找不到,那个时候,作为中国人似乎觉得这就是一张变态的地图——地图没有变态,而是我们很多人静态太多,对于世界的其他部位了解太少。 只有单一的从中国角度出发的感受,在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时好,当我们成为一个强大国家,我们那种简单的自我中心的感觉就很容易被人家理解为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正如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人民对于美国的看法一样。
![袁岳:世界中心感与换位思考](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364119309041.jpeg)
在这个意义上,屁股决定脑袋,我们坐的位置决定了我们的看法。用自然主义的角度来说,明白了这一点也没什么,但是对于处在新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来说,听天由命是不够的。我们在全球购买资源、推销产品、交易技术、发展友谊、交流文化,就需要更多的体会与理解其他地方人的角度。中国有的是人,但很少有人理解非洲的国别差异,很少有真正的欧洲国别专家,很少有人对拉丁美洲的国家文化有投入,很少有真正的年轻的东南亚专家,中亚、南亚、东欧、中东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个概念……我们中国堆着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但中国公司在世界其他地方发展的一个重要困难就是找不到可以派往那里的人才——很少有对世界其他地方文化有理解与热爱的中国人才,我们的中心感让我们拉大了与世界的心理距离与成本差距。 我们今天是多了很多去世界各地的游客与贸易商,但是对那些地方有了解、有理解、有文化洞察力的人才真的很少。虽然很多国人对于中国的自豪感加强了,但这时某些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世界上不少地方的人没有接触具体的中国人与中国机构时比接触以后的好感还要强一些。这值得我们反省。 最近有一期《头脑风暴》节目做了关于公益基金定位的讨论,在说到新华都[19.35 1.79%]基金的时候,唐骏讲了一堆他们要做希望学校的想法,还有要学习盖茨基金会关注公共卫生的做法。当然这样的做法没错,但是我要说,今天中国的很多问题不只在济困,更要在发展中寻求新的解法。如果新华都基金会成为在推动科普领域的大型基金,或者是在推动中国培养和造就全球化人才的中国“富布赖特基金会”,也许更有创意。至少在我看来就是新华都不做,其他的公益基金会也应该可以做这样的推动考虑——中国全球化的质量实在需要太多能够换位思考意识与能力的新全球化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