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华 (blog) 工业革命之后的200年既是世界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200年,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矛盾突出,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气温不断上升、冰山不断融化、海面不断上涨的200年。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凭借军事、经济和科技实力在掠夺全球资源的同时,将奢侈文化传遍世界。3亿多美国人一年消费10万多亿美元,而13亿多中国人一年仅消费1万多亿美元。世界上不到20%的发达国家人口向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排放的温室气体超过80%。 几乎地球人都听说过,美国人成打成箱地购买袜子、内衣等物品,一次性使用,用完即扔。令人可悲的是美国人这种暴殄天物、挥霍无度、挥金如土的奢侈文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时髦。我国一些无良学者和渡金海归将山姆大叔的奢侈文化进口到了国内、毒害着我国民众。 我国古人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的,它们之间相生相克,此消彼长,人类是这些物质的主宰者。人类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加美好,就要遵循自然规律,注意和谐发展。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过度掠夺、竭泽而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那么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唐太宗教育太子李治要奉行节俭。比如在吃饭时,太宗告诫李治说:“你知道了耕种的艰难,就会常常有饭吃。”在骑马时,太宗提醒李治说:“你体会到马的劳逸,不一次耗尽它的体力,就能经常有马骑。”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节俭与和谐的民族,老子的《道德经》被世人称为仅次于《圣经》的奇书,老子也被世人尊为智者。《道德经》充满着辩证法,对于世人有洞悉世事人生、厘清乱世浮尘之助益。老子曾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我有三件法宝,第一件是仁慈;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其中“节俭”是老子的“三宝”之一。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诗句流传千古,影响深远。节俭文化陶冶着我国一代又一代后人。 很久的历史才能积淀一定的文化,而文化一旦形成,将会功能巨大,影响久远。文化决定理念,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市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健全政策法规,完善激励机制;开展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而且更加需要弘扬节俭文化,增强环保意识。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节俭文化,摒弃奢侈文化,树立节俭为荣,奢侈为耻的风尚。 一是领导率先垂范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需要坚强的组织领导,而且需要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孔子在与季康子讨论为政之道时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君子的道德好比风,小人的道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倒伏。”按照现在时髦的话来说,领导干部具有强者效应。因此,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节俭文化,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群众,营造节俭风尚。我们的先祖圣哲为我们做出榜样。 晏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贤相和智者,他以高尚的品德和超人的智慧得到了几朝国君和民众的倚重和景仰,特别是他崇尚节俭的精神青史留名。据说晏子虽然官至齐相,地位很高,但他的住房却很破旧,齐景公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十分过意不去,特意为他建造了新居,劝他搬进去住。可是晏子却说:“我的先人一直在这里居住,生活得挺好,我不能因为贪图享受而将好传统丢掉啊!”最后,晏子还是坚持住在破旧的祖屋,而没有搬进豪华的新居。晏子有一件裘皮大衣,居然穿了三十年而没有换过,因此有些官员以此来嘲笑晏子,但是晏子却不以为然。 唐太宗非常注重节俭,深知物力维艰。作为一个新王朝的君主,一般来说都会大兴土木,以显示自己的威严。但唐太宗认为这样会劳民伤财,所以一改以往新君登基大兴土木的风习,仍然住在隋朝时期的旧宫殿里面。在他的带领下,朝廷上下逐渐形成了崇尚节俭的风气,并出现了一大批以节俭闻名的大臣。唐太宗常常对臣下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人君,就像割自己身上的肉来食用,肚子虽然饱了,但身子也就毁了,人君虽然富了,但国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来自于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朕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奢侈纵欲。”可见,唐朝创造的举世景仰的贞观盛世,与唐太宗为首的政府官员弘扬节俭文化并且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 在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有10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情况下,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理应弘扬节俭文化,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反对铺张浪费,摒弃奢侈排场,发展低碳经济,节约自然资源,做好群众表率,牢记“一饭一粥,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贤文古训,形成以节俭为荣,奢侈为耻的社会风气。 二是加强舆论引导 舆论宣传是我党的传统优势。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发扬优良传统,做好宣传动员,舆论引导工作。通过舆论宣传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节俭文化和环保意识转化为国民的自觉行动。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胡锦涛同志在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不久就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调研,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此后“两个务必”成为我国社会的流行语,艰苦奋斗作风得到发扬光大。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化,西方奢侈文化也在我国占据着一定的市场,“能赚会花”、“高收入,高消费”、“超前消费”、“月光一族”在一些地方成时髦。“节俭”、“艰苦”成为“落后土气”的代名词。舆论导向的偏颇,颠覆了生活真谛,扰乱了是非标准,带来了严重危害。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重视舆论引导,弘扬节俭文化,鞭挞奢侈文化,树立正确理念,倡导良好行为。 三是改革考核制度 发展经济不仅要注重发展速度,而且要注重经济质量即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在较长时期内,一些地方过度关注经济发展速度即GDP增长,而忽视了经济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GDP崇拜。张书记挖坑,李书记填的案例屡见不鲜,因为挖坑填坑都可以增加GDP。建豆腐渣工程可以算GDP,拆豆腐渣工程可以算GDP,在原址再建工程仍然可以算GDP,工程只有一个,GDP却算了三遍。这样的GDP除了浪费资源,伤害生命之外,给社会带来的是负效益。过剩产能的上马,污水废气的偷排,矿难事故的频发无不可以从GDP崇拜中找到原因,无不从现行考核制度中找到根源。 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改革考核制度。必须破除GDP崇拜,必须淡化GDP考核指标。有关部门要创新管理理念,调整考核方式,完善激励机制,加大低碳经济、绿色GDP和国民幸福指数对政府领导干部和企业高管人员的考核权重,把低碳经济、绿色GDP和国民幸福指数与官员的乌纱帽紧密挂钩,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和晋升;对于阳奉阴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违规违纪者给予严肃查处,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

我们相信,当节俭文化在神州大地盛行之日,将是低碳经济发展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