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成都、陕西的“全产业链”布局仅仅是中粮西部战略的“冰山一角”,那么中粮的西部战略又何尝不是宁高宁“全产业链”布局的一个重要棋子? “好像一位陌生人闯进了一场热热闹闹的家庭聚会,不知道大家正在谈什么,也不清楚这个家里的很多故事,这时候开口讲话,很容易唐突。”这就是宁高宁在2004年入驻中粮集团的真实感触。 2004年,宁高宁从央企华润空降到央企中粮。

2006年,他提出了“有限相关多元化”和“业务单元专业化”战略,应该说为今天全面展开他的“全产业链”战略,做好了前期铺垫。 所谓全产业链模式是指从种植-物流-贸易,几乎是全链条覆盖。“这是一种比较成熟也比较有效的商业模式,对中粮而言,可师夷之长。”宁高宁这样评价。 经过5年的筹谋,坐镇中粮5年的宁高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开始了他的“全产业链”。 2009年2月,正式接管陷入破产的五谷道场,踏进方便面市场; 随后,中粮先后收购、控股、自建众多企业,涉足生猪养殖、白酒、生物工程、果汁等多个领域。 新年伊始,中粮集团又将其资本触角伸到了西部,以连续200亿的大手笔继续编制“全产业链”。 然而,在一片看似繁荣和各方喝彩之下,这条全面张开、投资巨大的绵长产业链条,于中粮和宁高宁而言,似乎也有一些隐忧。 首先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全面放开,国际粮食巨头逐步蚕食中国农产品[17.32 -0.46%]市场。面对实力强大的跨国巨头,国内绝大部分粮食企业无力反攻,大多只得选择“被兼并”或“破产”的命运,仅剩下中粮和中储粮等为数不多的几家粮食集团。 其次,在国际粮食领域,中粮集团所提出的全产业链模式并非新生事物。ADM、嘉吉、邦吉、路易·达孚等跨国粮商均采用全产业链模式,宁高宁构筑的改良过的中粮“全产业链”是否能满足于跨国粮商的既成模式? 同时,想通“全产业链”进一步做大的中粮而言,又想迅速壮大企业规模,又想通过塑造品牌、打响品牌赢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两者投入对于企业而言都十分巨大,据有关公开资料显示,中粮“全产业链”战略刚刚开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就大幅提升。 此外,中粮虽然已拥有福临门、金帝、长城等一些产品品牌,但因中粮集团长期扮演着食品企业原材料供应商的单一角色,难于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其下游品牌的建设也是乏善可陈,产品品牌孤立分散,没有形成整体合力。据有关公开数据显示,即便是被中粮视为旗舰品牌的食用油品牌福临门,2008年的市场占有率也仅为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