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创总经理刘晓光:宽松机制有助于改革与创新
企业家精神的血脉传承 历史上的1928-1938年是中国民族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黄金十年,这是费正清和费维凯总结出来的,那个年代是所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之后,根据1928年的情况来看,那个阶段的民营企业确实发展比较快。因为那时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第一,中国刚刚接受了一种新的制度——封建主义逐渐被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已经开始有所发展了。第二,由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促使了中国人实业救国的心理。特别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19世纪20年代日本已有十条航空母舰,这是日本当年的水平。但是到今天我们还没有航母。第三,当时的资产阶级或民族资产阶级也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当时中国有四五亿的人口,所以中国市场在世界市场中已算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 另外,还因为当时有比较宽松的环境。那时在北伐之前,军阀比较厉害,还谈不上区域市场分割,实际上这是打破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格局的一个很好的方向,有些稳定的状态出现。全球化和相对宽松的环境,包括外来的经济压力,尤其是日本的崛起,让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走实业救国、实业报国之路,要进行维新变法之路。 中国近代实际上有两个失败:一是康熙时的封海政策,对外政策没有开放的概念和载体,严重的闭关锁国、封海政策把我们完全限制了。而当时的荷兰人、葡萄牙人在开着战舰不断征战,英国成了“日不落帝国”。二是“寨文化”,都是土寨,一把火就能烧光。但是,欧洲那些城堡都是石头做的,挪威的城堡烧了几次都烧不坏。寨文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封闭的政策。 那时候的中国太弱小,但反而是在弱小情况下的发展,所显现的力量更大。就像改革开放30年前,人均工资不到一百块钱,而现在北京的人均工资可能已经三四千块钱了,这种在弱小时期发展起来的力量似乎更强大。1928-1938年时中国的经济条件有限,那时候没有新经济行业,都是盐、米、铁、纺织、丝绸这些简单消费品的行业,产生了很多纺织大王、船王,主要是江浙一带的发展开发,包括沿海、长江沿线地区,北方的天津、中部的武汉、云南蒙自都是大商埠。 台湾有一个叫许倬云的教授,他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那段时间研究得很透。我听许倬云讲过当年民族资产阶级发展的历史阶段,那时没有什么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从技术角度来讲肯定还是很落后,在印染或其他行业,基本上还是用国外的技术。 那个时代的经营发展其实也很残酷,我在四川丰都鬼城看过一副对联,其中下联说明那时的商业历史是血淋淋的——“金黄银白心黑手辣眼红头上有青天”,金子是黄的,银子是白的,要想拿到它就要“心黑手辣眼红头上有青天”。那时的长江一带,基本上是靠抢码头赚钱,让双方的马仔穿上烧红的铁靴,谁走的远,这码头就是谁的。在马仔走之前,先拿十万光洋给他的家人。因为穿着烧红的铁靴跑,跑完这程肯定会死。这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跟英国当时的圈地运动很相似。其实,美国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也很悲壮,很多爱尔兰人到了美国自由岛,下船后就被美国的黑社会枪杀了,钱也被抢走了。还有新奥尔良圈地运动,美国那时也有圈地运动,所有的移民晚上排队住在这儿,第二天发令枪发令,谁先跑当时就被枪毙,谁跑的远,谁的占地多。
人类的那段历史就是一个血泪纷争的历史,我看到那副对联时特别有感慨,它把血淋淋的历史说出来了——要想拿到“金黄银白”,就得心要黑、手要辣、眼要红,头上还有青天,有人罩着你。中国那时的商业竞争很残酷,它是一种隐晦的文明,不像现在这种比较透明的竞争。 后来在海外做企业的那批华人具备完全的商业精神,典型的如包玉刚、霍英东等等,他们传承了当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以后那个时期的精神。那种历史的血脉相承,大概是从文革初期开始。他们有报国志向,热情且有胆识,但技术上不很全面,完全是家族管理。他们受到西方企业的启蒙和启发,有民族自觉感、民族自尊心,这批企业家大体是在这样的状态下产生的。 我一直希望电影界拍一部中国商业百年的纪录片,从一百年前开始导起,中国的商业萌芽开始启动了,有很多条发展脉络,比如:民国期间是一条线、抗战期间是一条线、到解放战争又是一条线,再从50年代到6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一直到改革以后。从中国商业到世界的辐射,不同的线,不同的点,展现那些企业家当时的激情、意志、技术、资金实力、管理方法、创业精神、文化,这些很有意思。中央电视台拍过一个 “世界金融企业的历史”,说的是投行的这些历史,像美林、高盛、老摩根这些大的投行。但是恰恰没有人拍过中国这段商业史,其实应该把许倬云所讲的那些历史好好研究一下。 从那段历史中能受到什么启发?一是中国人本身是很有智慧的,很勤劳,很勇敢。另一个是精神,到今天也要提倡产业报国、民族自立、民族强盛。还要提倡东西融合、开放、打破禁锢。再有,在制度方面要提倡产权一定要清晰、治理结构明确。其实,过去山西晋商的治理结构就很明确——老板是老板,东家是东家,掌柜是掌柜,干股是干股,湿股是湿股。那时还没有所谓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理论,山西晋商的治理结构其实跟美林、高盛的MD一样,全球都有股东。MD是技术持股人,他们也有百分之零点几的股份,每年有分红。这很像晋商的治理结构,晋商的股东切割分配很科学。 从当年盛宣怀、胡雪岩他们的那段历史,到1928年-1938年的“黄金十年”,再到今天这代企业家,是有一个血脉的传承:第一,在比较痛苦的民族环境和背景下延续而来。从大清没落后,我们长期被人欺负宰割,都有一种自强心。第二,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门也开了,这代人有知识、有眼界,看到了西方的发达状况,因与国内反差更大,他们的心理更受到冲击。他们都有一定的知识层次,知道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化的管理知识。第三,大家还是在想如何能使中华民族摆脱贫困,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我们不能一味地骄傲到成吉思汗时期,那个年代太遥远,并不代表现代中国的强盛。 在当代,柳传志、张瑞敏这些人应该是算作同一代企业家,而像我一样的这批人都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出来的,有的做了私人企业,有的做了国有企业,有的做了上市公司。这代企业家跟当年的民族资产阶级企业家相比,我们的条件好多了,当然在有些机制上可能活力还不够。 中国下一步发展核心在于机制创新 现在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中国有4.3万的GDP,日本是4.8万亿,虽然我们排在第二位,但人均相比却是日本的十几分之一。我们的劳动生产力和效率还是低很多。 2009年,我作为对话嘉宾参加了达沃斯夏季峰会上关于绿色经济的论坛,会后我心里很难受。这次的绿色复苏、绿色革命,导致中国将来会在重压之下,几乎所有人都用异样眼光看着中国,中国已是排放第一大国,发达国家都在攻击和质问中国为什么还在排放。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IT,第四次革命可能就是绿色经济。绿色革命的起点很高,发达国家把碳交易规则、碳交易价格都制定下来了,技术也储备好了,又开始发牌了。中国不减排不行,要减排就要有技术,要买他们的技术和设备。绿色经济可能是世界经济利益格局转变的重大转折点,但是我们没有准备:第一,能否将绿色革命上升到国家战略上去;第二,是否有基本的制度;第三,能否令其进入全民的普及教育;第四,能否克服一些价格障碍、成本障碍、制度障碍、税收障碍;第五,能否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全民可实施的战略。 发达国家排放一个多世纪了,现在不让我们排放和发展了。什么叫GDP?原材料、能源消耗加上排气排污排渣,等于GDP。这种情况下,应该说我们也减排,我们有自己明确的方案目标,但是发达国家不能跟我们说多少年必须减多少。为什么这样讲?这其实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较量和博弈。 现在我们国家经济行业发展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就像叠罗汉一样,我们在罗汉底层,扛着别人,为什么?第一,技术创新不行。技术创新跟经济实力相关,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人,能把人调动起来的核心是机制,没有这种机制就没有真正的优秀人才,没有真正的优秀人才就没有这种创新。比如IT、生物制药以及新能源动力技术,这些事物的核心都是技术创新,而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太大。 中国基本属于加工大国、能源消耗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大市场,下一步我们的核心可能还是机制创新。如何把人完全的调动起来,建立起一套完全创新的机制,使中华民族再上一个新台阶,不能仅仅满足于我们能够安排就业、我们是生产大国了。暂时处于这种状态可以,但长期并不可行。比如美国,它把全世界的钱都吸引过去了,把全世界的人才都吸引过去了,100个清华、北大毕业生,80多个都到美国去了。实际上这是一个机制问题。技术说到底是创新机制的问题,创新机制说到底就是人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国家在机制创新和个人发展上没有很好的动作?这不是简单的问题。可能涉及到历史和中国文化的问题,汉民族自古讲究中庸,很多文化都体现出这点,比如“出头的椽子先烂”,“少说为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还有“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些文化把人压抑了、扭曲了。有些恶劣的机制,对于已经成才的人是一种压抑,对没有成才的人可能是一种砍削。 比如在中国改革的前沿,深圳为什么突然活跃起来了?它是一种全新的机制,摆脱了原来的束缚,这是一种人的能量的释放。很多老人去了深圳看到这些景象以后,有些人掉泪了,说这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让邓小平回答这个问题,就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他讲的很清楚。实际上这还是一个人的原动力的释放,人的能量的释放。你需要让人的思想不断地飞翔,给他一片天地,给他一个新机制。 中国多年来为什么很少有人研究出新技术?中国有一种土壤,如果你不在这个土壤中行走,你可能会失去生存的地位和条件,所以你只能去适应。还有法律的原因,比如我发明一个技术,几天就被人偷走了,也没有人保护我的权益,这属于知识产权的问题。特别是中国的企业,如果产权不清楚,就没有真正的治理结构,如果没有真正的治理结构就没有真正的动力机制,没有真正的动力机制就没有一个好企业,就是这种逻辑关系。只有产权清晰,治理结构才能清晰,治理结构清晰了才能有真正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有了这些东西才能有无限的创造力。 联想为什么那么厉害?35%的分红权拿走了。然后激励机制改革后又转换成股权了,现在他们又有了一个更新的动作——29%的股份给了泛海。联想现在等于是一个标准的“混合所有制”。柳传志做得很好,他开始也不敢大动作,开始时只是获得了一个分红权,分红权给了他们之后他们不敢分钱,最后这笔钱很宝贵,变成了股权的资本。但这只是大概率事件中一个极小概率事件。联想成功的最核心原因是出现了一套宽松的机制,制度是最闪光的一点,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说“制度决定人的扭曲和变形”。 我原来想提一个建议,后来不敢提——十多年前有2000多万工人下岗,国家地方要给每个人4万块钱作为补偿,一共8000多亿。我设想,能不能不给他们钱,而是把这8000亿投到中国电信[3.69 2.50%]、中国烟草或者中国石油[10.69 0.56%]这样的企业中,每人占有四五千股。每人每年可分一两千块钱,让他再自谋第二职业。张维迎在亚布力年会的时候说,应该将两万亿美元的国家外汇储备,拿出一半分发给民众。实际上他想试图解决机制的形象化和具体化问题。 我们需要改革的声音 现在中国企业下一步发展大概有这么几个大问题:一是改革还要进行,不改革,不进行机制上的塑造,在一个水平上可以走,再往上肯定就走不动了,碰到天花板了。第二个,要创新,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IT这一块已经过去了,中国也赶上了一部分,但是基本上是由美国主导。这次的绿色经济,我估计会是由欧洲和美国主导,谁的起点跟他们一样谁就发财了,就会在经济利益格局变化中更强大。第三,还要在中国企业提倡产业报国、民族自立这些观念,要提倡使命感。第四个方面,应该提倡更多企业做一些公益,改变企业家心灵中的问题,体现更高的精神价值。另外,要向西方大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管理技术、战略愿景、方法制度、机制塑造、市场的营销技术、品牌渠道。 关于改革的内容很多,将来肯定还要有一个产权清晰、治理结构清晰的问题,这是现代化的机制塑造问题。另外,中国企业还是要走国际化。国际化并非合资就算国际化,要有国际化的资本、国际化的人才、国际化的机制、国际化的市场和国际化的营销渠道,这是一体化的。比如芬兰,它是一个森林国,也是造纸大国,但是它自己的森林并不动,它们90%的造纸厂是在国际上占领。 所以,这次金融危机是最大的投资机会,在矿产、石油、天然气、水源、林业、品牌、渠道各个方面,最好的抢占资源的机会我们没有及时抓住。首先是由于主要精力放在了四万亿的投资拉动上了。第二,政府更多的关注在民生上。最关键是我们没有做好真正的准备,没有将这个机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们还是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组织一些“国家队”或者很好的民营企业,有目的、有战略性的去占领资源,因为我们将来还会面临人多、地少、资源少的局面。当年日本有个拓殖银行,在美国经济不行的时候,日本有一段时间很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鼓励大量企业进军世界市场,就是进行海外扩张,那个时候日本几乎用十年时间就把美国市场占领了。 其实,现在中国的企业家还是应该有一种共同的声音,要有改革的愿景,要有这种改革的声音、开放的声音、市场化的声音。因为如果不改革,改革动力没了,发展就要停顿了。如果你的GDP发展很快,光看到好的一面,但是改革动力没了,那你可能在这个阶段要停滞不前了。改革要改什么?这是更具体的问题,比如是否要产权制度改革?是否要建立真正的治理结构?一个企业,不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动力机制,又如何与世界接轨?这都是大问题。否则,我们会总觉得自己过得很好,认为国有企业利润很大,实际上这些数字掩盖了很多东西。我们还是需要一个改革的声音。
更多阅读
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退出佛山芭蕾雨只因股东约定
作为舶来品,奥特莱斯这种业态被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02868.HK,下称“首创置业” )演绎成“芭蕾雨”。 首创置业和中国基建合资成立的奥特莱斯(中国)有限公司于2009年在香港注册成立,其中首创置业占60%股权。2010年9月,首创
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宽松机制有助于改革与创新
文|刘晓光 企业家精神的血脉传承历史上的1928-1938年是中国民族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黄金十年,这是费正清和费维凯总结出来的,那个年代是所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之后,根据192 8年
北京首创总经理刘晓光:房价开始进入稳固期
北京首创总经理刘晓光: 房价开始进入稳固期 ⊙记者 张欢 ○编辑 衡道庆 北京首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光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首创今年销售额将超过80亿元,公司今后的战略重点仍是北京和环渤海地区,并在西南、长
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绿色经济绝对是最大的机会
“绿色经济绝对是最大的机会,第三次工业革命是IT,那么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绿色革命,这也是中国能否摆脱金融危机的新引擎。” 一直被业界誉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昨天在2009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多个场合表达了
大科星多业态 刘晓光:低成本拿地 多业态运营
21日,首创置业[2.12 0.00%](02868.HK)在境内发行的10亿元5年期公司债——09首置债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这是第一只在境内上市交易的纯H股地产公司债券。同时,首创置业回归A股的申请也已上报证监会。对于未来的发展和市场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