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捧得沃尔沃这个“北欧美人”归的远不止吉利一家,可为什么最后成行的却是李书福这个入行汽车才十几年的“青年农夫”? 文/于一 这一次,李书福又赢了,甚至赢得让人嫉妒。 18亿美元,加上后期所需的全部资金,理论上在28亿美元左右,这样的价码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如果最终能够完成1+1>2的效果的话,这钱花的绝对值;如果最终导致了1+1<2,甚至小于1,那么只能说又出现了一位先烈。 不过,至少从现有的事实以及吉利所做出的战略规划来看,我们还是有理由对李书福和吉利持肯定态度,毕竟这样的国际并购并不总是经常发生,或许也只有在这样的危机环境中才有类似“抄底”的“买卖”。笔者无意去为其摇旗呐喊,因为李书福这段时间以来溢美之词听的已经足够多;也不想去质疑其太多的事情,因为李书福从造汽车之日起听到的最多的声音可能就是质疑声。笔者只是希望能够审慎地探求为什么此次将沃尔沃抱回家的是李书福,而不是其他,比如奇瑞?相比而言,他们或许比李书福的吉利更有一些优势。 这个在汽车界仅仅耕耘了13年的“疯子”,总是在“疯言疯语”之后,给人们带来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惊人举动。此次抱回沃尔沃,业内人士普遍解读这一并购,将为吉利从品牌的提升到技术的质变,再到国际化的拓展,都将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回归吉利近几年的一系列作为,不难发现,李书福早就在为吉利做着谋划,只是这些谋划都没有这次如此轰动。 作为从低端起家的汽车品牌,吉利和奇瑞、比亚迪等自主汽车品牌一样,成本优势成为了其核心竞争力,“价格杀手”一直是其又爱又恨的称号。正是凭借着成本价格这把双刃剑,在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中,硬是在合资品牌和国外品牌的夹缝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才有了自主品牌的一席之地。不过,以低价起家的品牌,毕竟要面临品牌低端的尴尬,在度过了生存期后,快速成长过程中的品牌提升就成为了他们不可回避的话题。奇瑞如此,吉利也是如此。 于是,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采取了战略转型。奇瑞在用低端品牌稳定销量和收入的同时,倾力打造其高端品牌瑞麒、威麟,期望通过自主品牌的新定义来改变品牌形象和结构。李书福也是如此。在倾力进行技术提升的同时,其在上海车展上,终于打出了其从2007年宣布战略转型时就苦心准备的高端车型:上海英伦、帝豪。不过,新车刚一亮相,就被很多人讥笑为“吉利的身子、宾利的牌子”。不过,这对于李书福来说,早已成为习惯,要是没有质疑的声音反而有些不太正常。
![psd 408为什么是神作 为什么是李书福](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373083405774.jpeg)
高端品牌的提升显然只是微观层面而已,收购浙江中誉则是吉利开始拓展产品线,在乘用车、商用车以及专业车方面进行延伸;而闪电般收购澳大利亚的变速器制造商DSI,则是在产业链的上游开始拓展。既然要改变低价低质的形象,那么就要让消费者对质量有信心,信心来源于制造设备的质量,所以李书福在确定战略转型时,就决定淘汰了10亿的原有固定资产,一下子将国外先进的生产线引进到各个工厂,用他的话说,“超常的发展就得需要点非常规的手段”。 不过,这些所有的前期准备,包括引进高盛投资,都被认为是其转型的储备,而今牵手沃尔沃,则是其转型的真正发力。现在李书福要证明的是李书福能否转型成功?这需要时间。“疯子”眼里正常人也是疯子,在他眼里不知道别人的质疑是否也会成为他对别人的质疑,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李书福的确是个牛人。牛人是否有“牛道”,只能走着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