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坚:我和地产这十年
钟声坚至今仍记得上海给他的第一印象。 那是在1992年,这座昔日的东方之珠刚从沉闷的计划经济氛围中苏醒过来。上海的居住条件非常恶劣,很多人都是祖孙三代挤在一个十几平米的老房子里,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7平方米。 他那时还在忙碌着一大堆工业项目,手里有造纸厂、化肥厂和印刷厂。当时民营经济的蓬勃生机以及它们的这样或那样的优势,让他萌生转型之心。于是,他去了上海。 一两个月的实地考察,现实和需求的巨大反差,让他隐约感觉到,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隐藏着巨大的潜力,这个行业甚至可以比贸易和工业做得更长久。 在涉足地产之前,钟声坚已经在新加坡住了几年,他1988年移民,到1992年时,已经对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理念,包括社区建设、物业管理和园艺设计等,有了切身的感受。同时,这种感受也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启发。 1993年年初,钟声坚成立了仁恒置地集团公司,正式进军房地产业。当时的第一个项目,是位于浦东的仁恒广场。 在随后的17年里,钟声坚领导的仁恒在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四个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以及西部)都有投资,产品形态主要是国际社区。在上海,他旗下最知名的楼盘,是定位高端的仁恒滨江园和仁恒河滨城。 钟声坚接受本刊访问时,北京市政府刚刚出台“每户限购一套房”的措施,令本已风声鹤唳的房地产市场愈加寒冷。
不过,对于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了17年的钟声坚来说,这次政策调控跟1994年、1998年和2006年的调控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这次的调控力度相对较大。 在他看来,政府的调控目的,应该是为了打击一些炒家,满足真正的市场需求,防止产业的泡沫越吹越大。“从我作为一个发展商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这些做法,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在一种不太合理的市场情况下,政府出手好过市场的惩罚;因为每个人都知道,真要等到市场去惩罚的时候,后果会更加严重。” 他认为,房地产开发商已不会像2008年的时候那么恐慌,因为现在的市场已经逐步进入一种规范的轨道。 “房地产这个行业是很复杂的,那么怎么去判断后势?也就是说后续的需求存不存在?如果市场的需求不存在,那么政府怎么扶持都没有用。但是市场是有需求的,你怎么打压它都没用。所以,这个最终还要由市场来说话。” 钟声坚始终认为,需求决定一切。而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决定了这种需求。他说,“中国人的文化就是家的文化,家的文化就是房子。我有一套房子住,还要买一套,要考虑儿子的问题。另外很多人还担心通货膨胀,还会多买一两套,让手里的钞票可以保值,甚至收租。这个观念同国外不同。” 钟声坚相信中国市场的消费潜能还没有爆发出来。“现在上海私人拥有产业的比例是80%,这个比西方国家还要高出很多。85%的居民都是拥有自己的房子的。而西方国家的居民购屋率是40%-50%。但是西方的社会保障要远远好于中国的社会保障。这是不同的。所以每一个处方开出来都是不同的。” 对于中国未来的市场的观察,钟声坚说,“我们很开心地看到中国房地产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从我个人近20年的房地产经历来说,就是谨慎加小心,因为市场是多变的,企业家是脆弱的。我们能做的,只能够严格控制自己的财务状况。” 对于未来市场的走势,他说自己也很难判断。“市场这个东西,我也在琢磨。以后究竟会发生什么我也不知道。但从我个人来说,还是有信心的。”
更多阅读
我的职场十年(三十二)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我离开清华大学走上社会的这10年的后一段时间,当我开始进入企业的高层管理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许多企业政治的问题。我对权力一直相对比较超脱,信奉靠自己诚实劳动去谋生的原则,所以
我的职场十年(三十一)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两难困境 我们的系统集成业务,当时已经做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是伴随着中国的行业IT应用一起发展起来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困扰我们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当期业绩与长远发展的两难。这
我的职场十年(三十)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 国内的高科技企业,除了少部分外,基本上都是运作型企业。即企业是依靠规模性运作/服务的效率取得竞争优势的。这也是符合中国产业发展规律的现象,不能简单的责怪这些企业和企业家
我的职场十年(二十九)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四 再上台阶---进入高层管理 公司的突然拆分,导致了许多人生命轨迹的突变。我也因此而从产品业务,转向了软件服务业务。如果说是贺志强引领我进入了IT行业的话,可以讲是郭为带我进
我的职场十年(二十八)
系列专题:我的职场十年 这件事情的不幸结果,也引发了我对如何让员工和业务的性质相匹配的思考。质疑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谓是人类的永恒话题之一。在企业工作,特别是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同事之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