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互联网思维与技术主义批判
理解互联网的四个层次
理解互联网,应当是四个层次逐层递进,手段层:技术——思想层:用户至上——目的层:物本主义——本体层:理性至上。一方面,对这个四个层次的理解程度决定了运用互联网思维的水平;另一方面,这四个层次也是互联网思维及其实体运行世界发展的四个阶段。发下表:
1、 手段层——技术——便利阶段——执行者
便利是互联网发挥技术手段创造的价值,是其抛向人群的第一包
糖果。对于繁忙而身负巨大压力的现代都市人来说,这确实是很强的吸引力。
当前互联网掀起的巨浪已经席卷全社会,许多身处传统行业的企业也希望转型,加入革新的大潮中。但同时他们又感到异常困惑:从哪里入手呢?应该做网站?做微信?做APP?还是……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传统企业被陌生的技术体系迷惑了,以为那就是互联网的全部。于是,有的企业迫不急待的把产品放到网上销售,开展“电子商务”;还有的企业干脆网站、微博、微信……先搞个全套;更有的企业要求系统上线后在1、2个月内实现几百万销售……这些都是没有认识互联网,还以传统思维运作的表现。
互联网可以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工具箱”,几乎所有人类发明的技术都可以被装入其中。所以传统企业(更准确的说是传统思维)很容易被它庞杂、闪耀的技术体系搞懵,就象久居黑暗突然被阳光照射一样。其实,找到入切入点并不困难,只要理解到思想层,用户至上,就可以发现机会。传统企业积累的对消费者的认知,在这时也就可以帮上忙了——但首先必须树立用户至上的思想,把它当成团队的信仰。否则,以前的经验反倒会成为前进的障碍。
对技术层的熟悉充其量只能被称为执行者。例如现在涌现出的一些所谓数字传播公司,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只掌握技术的。我得提醒企业,你可以聘请他们,但你要给他们提供内容方案,并且细致和他们沟通你的目标与策略,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技术为你锦上添花。因为他们只是掌握了技术的执行者。
仅从技术层出发是看不懂互联网的,也无法认识其何以具备强大的颠覆力量。这里面有些讽刺意味的是,技术尚且看不懂互联网,那么如果我们把海纳所有技术的互联网当成一门“大技术”,它能看懂世界吗?其实是一样的,它只是手段,同样也看不懂世界。
2、 思想层——用户至上——颠覆阶段——创新者
真正的颠覆力量并不来自于技术,而是繁荣创新的技术为思想变
革提供了巨大空间。
某传统企业正在向互联网转型,做O2O模式。老板的要求是上线第一个月必须达成销量数百万。我说这位老板把事情搞错了,不是几百几销量,而是培养若干用户,否则就不是互联网思路,只是新瓶装了旧酒。
两种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以销量为目标,后者以培养用户群体为目标;前者是在经营产品,后者是在经营一个粉丝圈层;前者以促销活动为主要营销手段,后者以服务、体验、参与、口碑、关系为营销手段;前者以绩效为主要管理手段,后者以企业文化为主要管理手段;前者决策依赖用户的参与,后者决策依赖办公室会议:
我们可以看到,用户思路是对传统销量思路的颠覆。
技术创新推动思想变革,变革后的思想才使新技术得到完美整合,构成一个新平台。
互联网颠覆传统价值观,颠覆传统社会组织,颠覆传统经济结构,颠覆传统行业和企业,颠覆传统本身。如此强大的颠覆力量来自其对人的角色定义的改变,从经济领域来说,就是从客户到用户的改变。
传统理念中,客户定义的是产品购买者;而互联网思想中,用户定义的是产品使用者和创造者,所以用户至上的根本是尊重用户创造的权力。
在传统经济中,很多企业非常重视消费者对产品的意见反馈,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互联网则更进一步。他们不仅重视用户反馈,更主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产品体验,这样就为产品提供了与用户深切沟通的空间,于是获得的用户反馈也更加实时、准确和有效;其次,他们完全开放自己的产品,鼓励用户参与到创造产品的过程中,与用户共同决策,这与传统经济中听取消费者事后反馈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质的差别。所以,用户至上的实质就是赋予用户创造权,使其与企业所有员工一道成为产品的创造者,将企业与用户的距离彻底消灭。这无疑已经超越了“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理念,而是“与用户共同创造需求”。
如果说在传统运营中“以消费者为中心”还可以忽左忽右,或者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那么在互联网经济中,用户至上必须成为无可动摇的信仰,因为这直接关乎到你是否能搭建起真正的互联网运营模式。
传统经济下提出的“关注消费者需求”、“以消费者为中心”本身是正确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资本贪婪的本性,很多商家是打着这旗号做着见不得人的勾当。但对于另一些传统企业家来说,他们转型互联网的速度却很快,因为他们具备了以下四个特点:
(1) 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非常重视研究消费者需求;
(2) 坚持做好产品,对产品提出超越质量的人性化要求;
(3) 业绩优秀,但不是因为营销做的好,而是一直在打造价值系统;
(4) 不会以老板和企业的目标做为员工的思想上限。
3、 目的层——物本主义——秩序阶段——领先者
由于互联网给出的利益是基于对传统的颠覆,所以迅速获得广大年轻群体的响应,这就构成其无以伦比的强大市场拉力;快速更新的技术支持,亦使互联网迅速发展成为可能。所以互联网的发展方式是加速度的,目前已经进入第三阶段。
技术主义的化身——互联网的根本目的是打造一个以数据理解、以技术操控的物本世界。所以,当互联网思维发展到目的层,虽然颠覆依然继续,但人们看到的更多的将是理性秩序的社会构建。既然是一套秩序,那就包含了行为规范、规则,就不是停留在思想里的构划。物本主义依赖什么来打造理性秩序呢?就是能够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人工智能。
从用户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将使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化”、“智能化”。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规定人工智能的行为时间和方式。但从整个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将构成庞大的终端体系——是技术主义影响、改变人们的行为规范、规则,影响人们思想的终端。物本主义的实现,必须依赖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
宽带入户是便利阶段的主要实现平台;智能手机普及是颠覆阶段的主要实现平台;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则是构建理性秩序阶段的实现平台。
互联网的根本目的是打造一个物本世界,而不是人本世界。我知道这个定义会引起很多人反对,他们会讲,互联网是以人为本的,是服务于人的,你怎么能说物本呢?
首先,物联网这个概念的产生,已经说明了互联网物本主义的实质。狭义的讲,人与人的互动都将基于物的中介,广义的讲人也是一种“物”。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呢?就是思考的能力。而互联网则是要取代人的大脑,使人只需浅思考甚至不再思考,就可以实施行动。这样一来,人与万物不就相等了吗?从人性的角度上讲,这是一种倒退,是通过退化的手段将人的地位压低,来实现所谓的万物平等(这是技术主义所构思的如何将整个世界装进人类世界,或者说如何‘让人类世界成为整个世界’的关键一步),并且统纳入互联网创造的理性秩序之中。
物本主义的思想在西方拥有很深渊源。在古希腊思想中,对世界的认知就是水、火、气、土四元素,这与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完全不同。我们都知道,五行不是指五种具体物,而是属性。五行重在研究不同属性相互间的关系;但水、火、气、土却是具体的物质。对世界具像化的认识是西方科学发展,以及其今日对整个世界拥有强大影响力的根源,也是物本主义的思想源头。
也许从互联网的现状出发我们还不能看的很清楚,但是西医却早早的为我们准备了典型教材。
病人到医院去看病,向医生陈述病情后,医生首先不会告诉你得的是什么病,而是开出一些检查单,让你去接受相关设备的检查。而后,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再告诉你得的是什么病,再开药、治疗。这是所有人再熟悉不过的治疗经历了。
在这样的经历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是介于各类检查机器进行的,医生虽然还拥有决策者的身份,但很大程度要依赖机器检查的结果做为决策依据。相信随着技术发展,很多病症恐怕连医生也不再需要了,因为机器本身就具备了决策能力,它能告诉患者得了什么病,该怎么治。相信这是不久我们就能看到的,物联网背景下的人际交互模式——是的,不仅仅在医院里。
物联网欲图连通一切的模式就象大脑和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大脑会思考,所以能领导、协调其他器官的行动。于是物联网需要象一个强健的“大脑”般的统帅所有终端。所有终端(包括人在内)都应接受“大脑”的指挥和调度,否则理性秩序就无法实现。但人是有思想的,面对来自“大脑”的诸项指令、信息每个人的反应都是不同的,而“大脑”又不可能直接控制人脑(例如在人脑内植入芯片,将人变成机器),所以它要依赖于物:各类人工智能设备,用人工智能剥夺人思考的权力和能力,使人退化为“物”,进而创造完全理性秩序的物本世界,就是物本主义的真相。
今天社会已经把人不同程度的物质化了,豪车、别墅、收入、名望,甚至“颜值”都可以代表一个人的“价值”。而互联网对人的物化更上了几层楼:在互联网的眼中,每个人都只不过是一堆数据的集合。
物本主义是互联网思维发展的第三阶段,是构建理性秩序的阶段,也是产生根基较为稳固的领先者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想成为领先者就必须首先成为秩序的构建者。秩序的构建要从思想和行为两端着手。行为方面则是构建基于物介的人际交互模式。
(1) 构建基于物介的人际交互模式
上面讲到过,物联网背景下的人际交互须借助物的媒介。所以谁能掌握最富影响力的物,谁就掌控了人际交互模式。但这个物并不是纯物质意义上的理解,必须承载强大的精神价值,即打造价值观,进而建设信仰。
这就意味着要综合调动产品属性、功能,用户体验、用户参与、用户与产品交互模式、行为标准、思想传播等各方面资源,整合打造出价值观、信仰。是的,从这个层面来看,用户体验、用户参与等本身也成为一种工具,不仅仅是推广产品的工具,更是“替换用户思想”的工具。
价值观和信仰可以帮助企业锁定用户群体。这与传统经济中品牌理论的构思不谋而合。
(2)占领思想最高地
思想的最高地是什么?是信仰吗?不是的。信仰还不是人的思想能触及的最高点,在他之上还有真,真、善、美里面的真。
能够达到这个层面就不得了了。因为你让用户感觉到只有这个圏层里是真实的,其他的则为假,其他的都是在演戏。就象今天职场上压力山大的人们,只有回到家才能放松下来,才能感触真实自己一样。
这就意味着,要全方位渗透消费者生活。不仅要有形产品,也要无形产品;不仅要家庭生活,也要家庭以外的所有---它的关注点是整个人生!这无疑需要异常庞大的技术集群,也很可是今天还出现的一种企业组织,准确的讲应当是一种泛社会化组织完成的。这种泛社会化组织的出现需要一个适合的机会和理由,可能是支持每个人成为自己人生主宰的助手。
能达到真,就算是互联网能占领的最高思想领地了。但也可能会有朋友发现了,一旦被互联网控制了真,那会不会假亦成真?当然有可能的,因为互联网的代管人不是别人,是这世界最为贪婪的资本。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并不是说世界将到此终结,因为人类的思想还能达到比真更高的境界,那却是技术主义及其化身很难达到的——就是时间。
空间与时间是最为高深的思想领域。人们在空间性的思维里可以获得最为强大的包容心胸,获得所有的感悟、智慧;在时间性的思维里可以发现永恒的真理。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明空间性与时间性思维。
一位妻子同时也是一位母亲,她生育三年后才得知一个令她震痛的消息:当她难产躺在手术台上时,丈夫按公婆的要求选择保住孩子,幸好最终母子平安。这样的事情放到任何一个女人身上都无法接受。自从她得知此事后,觉得丈夫对自己的一切好都那样虚伪,甚至令她恶心。她最终选择离婚,但遭到了包括(三年前就知情的)自己父母在内的所有人的反对。她很痛苦、很迷茫,这个选择错了吗?
我们来看这件事情,就会发现,无论感性(求美)的思维,或者理性(求真)的思维导出的结果都可能是错误的。
感性思维的结果很简单:连生命都被放弃,还能谈得上什么真感情?没有感情的关照,又如何面对这个男人,如何面对这样一个家?所以选择离婚。但是离婚之后呢?连一个曾经真爱过她、给予她的男人都在最关键时刻放弃、背判她,她还会再相信男人吗?还会再相信真爱吗?没有了爱的信念,她的人生将被铺满深灰色。在这次重大打击之后,她的人生还有希望吗?是的,离婚即承认失败,失败以后能再振作起来吗?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理性的思维结果也很简单:毕竟有孩子,毕竟自己年龄这么大、毕竟丈夫对自己还好,且事业稳定、毕竟这是个家……于是选择留下,继续过日子。可是心里的痛真的消失了吗?不会的,而且恰恰相反。她硬挤出的笑容、虚假的问候、强迫自己快乐的表现自然都会被丈夫和他的家人一览无遗。她所传播出去的消极情绪再由家人反射到自己身上只是时间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在缺乏爱的家庭里,孩子将得不到健康成长,孤僻、自卑、脆弱从此伴随他的一生。这是母亲所希望的吗?
在上例中感性和理性思维得出的结果都是错误的。只有开启更高思维,即到达空间性和时间性的思想世界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空间让她平静、放下、包容,让她通透的感悟自己、感悟环境和遭遇本身;时间让她明白,自己真正应当追寻的是什么。然后,在醒觉的状态下,无论她再做出离婚或者留下的决定,就都可能是正确的了。因为她知道,自己以后该怎么做。
人一生会有很多遭遇,但因为你的平静、包容和感悟,那些遭遇最终都会被时间带走。
空间性与时间性的思维说起来好象“高深”,其实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事实上每个人本来就拥有——这是人性善的力量的作用。只要求人们时常停下忙碌的脚步,来走进自己、认识自己,自己与自己对话,自己向自己追问,终究会得到这种思维能力。倘若人们都具备了这种思维能力,就不可能有什么东西能控制人的思想了。因为世界上没有高于空间和时间的存在。
但为什么说技术主义的化身——互联网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首先,达到这个境界要彻底放下,包括所有利益,这一点就从根本上颠覆了技术的经济性存在;其次,达到这个境界需要的是创造的源动力;而互联网的源动力却是破坏性的——它的创新能力实则源于破坏力,且破坏性是人类所有创造物中无可匹敌的。当传统行业全部被颠覆,人类思想被完全控制,它再无可破坏之物时,它就将破坏、颠覆自己。
4、本体层——理性至上——颠覆与再颠覆——趋势者
所有能被摆在表面看到的都不是趋势(也包括互联网本身),真正的趋势是巨浪下的暗涌。它很难被发现,甚至会被认为很平静,没有任何变化。而一旦被人发现、掌控,就可以掀起新的巨浪,成为驾驭趋势者。
这需要解构现象世界,发现暗藏于下的趋势,如同外科手术般精细的解构——解构也就是被我们一再提及的破坏。
对现象世界的解构能使我们发现趋势。一些深刻的问题则有助于我们开始解构。例如:我们谈家政行业。未来中国家庭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为什么越来越大?这个答案几乎所有人都能说出来,这就不是趋势。中国家庭未来的形态是怎么样的?中国人未来的生活模式是怎样的?互联网(或者说技术)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上拓宽了家政服务的产品价值?这是趋势,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就成为了趋势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相:互联网在努力控制人们思想的同时,却又不断在加强它自己的思想能力,例如解构现象世界,发现趋势就需要非常深刻的思想能力。
在经历物本主义的发展之后,技术主义所憧憬的物本世界已经建构完成。其源自破坏性的扩张本能再无外力可以制衡,它的眼光全部投入到发现趋势,以未来的理念解构现在。于是颠覆不断上演,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诞生的同时就成为了旧,社会开始进入失序的快车道——互联网思维开始解构它一手创建的理性秩序。
当所有人都感叹互联网的发展无可阻挡的时候,它本身也就不再是趋势,它的发展也将由巨浪下的暗潮所决定,包括它将解构自己一手创建的理性秩序也是由这暗潮决定的。这是真正的趋势。可是,这暗潮是什么呢?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史上,是什么推动人类对新技术的不断渴望?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那真正的暗潮究竟是什么?
自我最大化融入真实世界的本能(马斯洛称之为类本能),将是被捆绑于理性秩序中的人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