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大集团92.2亿夺得外滩金融城核心区地块,成为“新地王”。打电话给戴志康(证大创始人),他依旧慢条斯理的样子,并未喜现于声。
问他,这块外界一直估计要上百亿的地,此次价格为何没有“抬上去”?他回答,一个可能是最近的政策调控的因素,大家冷静了一些;另外,保险公司(注:和证大进行最后竞争的中华企业联合体,太平洋人寿和泰康人寿合计占比65%)自己不做开发商,而商业用地开发又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不像民营企业追住宅用地那么猛,只要拿到住宅用地就赚钱。“保险公司有钱,将来我们开发好,再卖给他们也可以嘛!”
和戴志康认识很早,但真正对他印象深刻,是从一些文化杂志中看到他对“原教旨主义市场经济”的反思、主张走一条社会主义理想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找他聊天,发现他是真诚的。
戴生于贫困农家,兄弟姐妹6个只他一人上了大学。作为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是乡亲们凑钱给他买了火车票上学的。他当时的理想就是将来有一天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毕业后,他在国营单位干过,后又下海,几经沉浮,终于登上了富豪榜。
但这时,戴志康却发现,“作为一个商人,我能解决企业内部的几百人、几千人的谋生问题,但对于我生长、成长的大的乡村社会,我个人无能为力,也感觉市场经济很难解决,或不能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虽然经济的发展也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但在整个农民的比例中是很小的。资本越发展,技术与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就业容量会越小。资本的扩张和就业的容量不成正比,城乡两极分化是越来越严重。”
“从我生活、工作的经验去观察社会,我认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除了市场经济的方式以外的其他的方式。这个其他方式到底是什么?需要我们去探索。”这几年,戴志康痴迷于这方面的思考,痴迷于做一两个能体现文化追求的商业地产项目,以至于忽略了证大自身的成长,在香港的上市公司的股价一直不振。
手里有了地价92.2亿的外滩项目,没有人再说戴志康不进取了吧。
聊天时,戴志康曾经说过:“我太追求完美、艺术,这注定了我不可能在规模上做得很大,我属于那种价值型、文化型的开发商,希望能留下一些好的作品。”
外滩这个充满建筑文化的地方,选择了戴志康,不只是因为他把握商机的能力。
文化是一种气息。而气息常常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