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2009中国营销
中国汽车业“以市场换技术”的争议一直未曾停歇,但现实表明,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合资历程后,即便是上汽这样通过技术引进模式获得较强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也是建立在丰富的合资经验基础之上。 2004年8月12日晚8点,近年来最强的14号台风登陆浙江温岭。肆虐的海风裹挟着暴雨拼命地撕咬着吉利宁波基地,整个厂区一片沉寂,唯有厂区门口附近的一栋小楼里还闪烁着几盏灯光。 这一天,距吉利副总裁安聪慧下达的 “8月20日必须拿出远景的33个总成”的最后期限只有8天。 华福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技术部部长,吉利远景项目的总负责人。这位头发有些稀疏的老人,正是大学毕业后在一汽变速箱车间呆了一年多的那位“年轻人”。之后,华福林先后任一汽汽车研究院的副总,兼轿车所所长,成为底盘技术专家。
![加入世贸 加入世贸组织 给了李书福们一个机会(2001~2009)](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384286081485.jpeg)
“我是2004年3月2日来的工厂。刚一到,安总就交给我一个任务,开发FC-1(远景的内部代号)。”已经从一汽退休的华福林来到民营企业吉利,继续发挥着余热。 接到任务,华福林掐指一算,只有短短五个多月的时间;手下的研发队伍——除了几位像自己这样的外聘人员,其余18人都是清一色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当时我差点晕过去。” 被称为“描红”的开发持续了五个多月,到8月18日,FC-1的33个总成总算一个不落的开发出来了。 在李书福1997年“买壳”进入汽车业的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芜湖也竖起了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另一面大旗——尹同跃创立的奇瑞汽车。 从一汽大众出走,自嘲从“伪军”投奔到“抗联”(尹把合资企业和做自主品牌企业戏称为“伪军”和“抗联”两个阵营)的的尹同跃,在创业初期时曾说过,“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奇瑞,更没有奇瑞的未来。” 2000年,72岁的陈祖涛给江泽民同志写了一封长信,认为中国汽车业一定要抓住最后的5年时间调整产业政策,取消目录等审批制度,鼓励国外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汽车工业,否则中国汽车工业会错失良机。 中国即将入世。根据中国与WTO达成的入世协议,汽车制造业将有6年的保护期。当社会上对加入WTO、放开后的中国汽车市场能否抵御外资新一轮更猛烈的“入侵”存有疑虑时,李书福们却得到了造车的合法身份。“不加入WTO,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吉利。”在纪念中国入世五周年之际,李书福说,加入WTO了,国家才同意吉利生产汽车,吉利汽车才有可能走遍全世界,才可以在全球市场自由发挥,自由竞争。 奇瑞和吉利这些自主车企的加入,给中国车市带来了“鲶鱼”效应。 2009年7月22日,“三大”中东风集团的第一款自主品牌轿车,风神S30正式上市。“这只是东风自主品牌的开始。”按照东风乘用车第一个中期事业计划,东风还将开发出三个车型平台,未来五年要到达销量30万辆的规模。 一汽也有类似的规划。早在两年前,一汽便宣布计划再投入130亿元打造自主品牌,到2015年,一汽将建设四个轿车平台,开发出50款自主品牌轿车车型。 上汽的自主品牌整车建设也已经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规划步骤:一期开发生产经济型、中级和中高级系列轿车及变型车;二期主要生产中级及中低级轿车系列及其变型车产品;三期重点发展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十一’阅兵式上将选用我们自己的汽车。”面对即将到来的国庆大典,张小虞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今年4月发布的一篇名为《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开发模式比较》的研究报告中,分析师把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技术开发模式分为四类:第一种是通过合作和模仿的自主的开发模式,以奇瑞、一汽、海马汽车为代表;第二种是以上汽为代表的技术引进模式;第三种是另一种自主开发模式,及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跳代发展模式。 这份研究报告表明,通过与通用合资组建的上海泛亚技术研究中心、收购英国罗孚及韩国双龙,让上汽迅速迅速缩短了自主研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