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豪情下线的那一天,李书福几乎处于绝望的状态。可以理解的是,汽车不像他以前生产的摩托车和冰箱,因为涉及太多的管理部门,无论是交通、运管还是公安部门,任何一个环节的彻底否定,都会置刚刚下线的豪情汽车于死地。
但是进入90年代,随着地方政府权力增强,争夺产业分布进而赢得其背后的税收增加成了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要点。浙江的国家投资较少,客观上造成了民营企业发达、经济繁荣的景象,但汽车业却是一个很大的弱项,这导致了大量在生产汽车配件领域有很大优势的民营企业在行业竞争的过程中,面临着其他地方政府干涉的问题。李书福的机会就在这里。
吉利汽车的见证人,《文汇报》驻浙江记者站站长万润龙写下了这样一段对当时的回忆:
在举行第一辆吉利汽车下线仪式前夕,因为吉利汽车是黑户口,众多的领导居然没有人敢接受吉利集团的邀请。“我当时真想哭。办了100桌酒席,却没有来宾,这是什么滋味?”李书福说起此事,还恨得咬牙切齿。
好在李书福想起了时任浙江省副省长的叶荣宝,就试着给这位从未见过面说过话打过交道的女副省长发了一份传真,邀请她参加吉利车下线仪式。这里传真发出不到1小时,叶荣宝就给李书福打来电话,表示将参加仪式……
见面时,叶副省长问李书福:“你怎么会想到给我发传真?”李书福:“我听朋友说起过,叶省长有一次组织汽车配件企业的厂长到外地取经,希望能为这些企业增加一些业务量,却空手而归。叶省长在归途中立下狠心说,浙江要有自己的汽车整车厂。”吉利的造车,应该是实现了叶省长的意愿。
叶荣宝后来为吉利汽车取得合法身份上下奔走,成为吉利车的护法天使。
1998年8月8日,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必须铭记的一个日子,第一辆吉利豪情就要下线了。这一天,临海大街上挂满了横幅:“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吉利视察”。李书福穿上西服,打上一条红色领带,向全国发出了700多张请柬。
8点到了。9点过了。已经快10点钟了,没有一个人来。老百姓不认识吉利汽车,领导们都在各处忙着呢,吉利汽车,无人喝彩。李书福没有难过,他只是心里在流血。
“开始!”他高喊着,吉利豪情下线。“书福,我来了!”李书福回过头,看见一个女人出现在车间门口。她是当时的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省长坐骑急驶三百多公里从杭州到了临海,李书福两行热泪刷地流了下来……
被中国人视为经济发展严重障碍的地方保护主义,是叶荣宝这位省级官员想要一个浙江的整车厂的因素,同样是中国需要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的因素。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书福才有可能抓到这个炮仗,导火索终于被点着了。
当面直陈曾副总理,跨出台州造“美日”
台州对于吉利的早期发展是非常合适的,这个地区的民营经济占总经济成分的比例非常之高,而且李书福是当地的商界名人。但当吉利造车迈出第一步以后,台州的劣势很快就出现了,台州不是大城市,而且地处浙南偏远地区,很难聚合人才,也不容易得到更高一级政府的支持。说到底,如果没有政府相关官员出面支持,李书福的出格行为随时可能被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