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冠球女婿之死 鲁冠球解密“万向添‘零’”
30多年前,他从钱塘江畔一个贫穷的村庄起步,带领6个村民,筹集4000元钱,办起了一个铁匠铺,为了躲避“割资本主义尾巴”,挂出了宁围公社农机厂的招牌。 1994年,他的企业在深圳上市,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乡镇企业,并独资成立了万向美国公司。今天,昔日的铁匠铺发展成了拥有100亿资产,实现了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万向集团。 这就是被誉为中国乡镇企业领袖式的人物——鲁冠球的传奇经历。 奋斗十年添个“零” 在万向成立30周年时,鲁冠球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讲述了他的创业历程。 1984年3月的一天,北京中汽总公司打来电话说,一位叫多伊尔的美国客商,要到万向来考察。这个要求难坏了鲁冠球,从企业的角度,万向当然欢迎,但客观上,这件事做起来非常困难,因为当时在钱塘江边还立着一块“外国人止步”的牌子。经当时的杭州市委书记拍板,破例让西装革履的多伊尔跨过了钱塘江。这一破例引出另一个“破例”,多伊尔代表在美国行业中排行前三位的舍勒公司,“一见钟情”地留下3万套万向节订单。8月,万向的第一批3万套万向节风风光光地发往大洋彼岸,创下了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美国第一。 万向从此与舍勒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波折发生在1987年,舍勒的老板专程赶到万向,提出独家代理公司的产品,目的是控制市场,限制万向的发展规模。由于遭到鲁冠球的断然拒绝,舍勒的老板一气之下决定和万向断绝业务关系。 没有了舍勒在业务上“牵手”后的万向,日子非常难过。因为舍勒当时掌握着万向外销的主要渠道,车间里、仓库里都是打着舍勒的标志并专门为舍勒生产的产品,造成大量资金积压。 “怨天尤人没有出路,消极悲观走向死路,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梦自己圆。”鲁冠球今天回忆起往事时如是说。整整一年,在万向度过最困难时期之后,舍勒的老板又回来了。因为他们在其他国家走了一圈儿以后,没有找到同万向一样价廉物美的产品,舍勒不赌气,一切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又与万向重新签订合同。“吃回头草”的舍勒老板还送来一只鹰雕,向鲁冠球表示敬意。 这些年,万向集团蒸蒸日上,使受到冲击的舍勒每况愈下。2000年4月份,万向集团谈成了对这家1923年成立的世界上万向节专利最多企业的收购。当年送鹰雕的人又来了,向万向做技术移交。当鲁冠球再一次和舍勒的老板握手时,舍勒感慨地说:“你是胜利者。”对于万向集团的发展,鲁冠球说:“搞企业,阿拉伯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万向集团30多年持续发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奋斗10年添个‘零’。”上世纪70年代,企业日创利润1万元,员工的最高年收入为1万元;80年代,企业日创利润10万元,员工的最高年收入为10万元;90年代,企业日创利润100万元,员工的最高年收入超过了100万元。2001年,企业日创利润300万元,员工的最高年收入为303万元。如今万向的发展正处于二次创业攻坚战的第一阶段,下一个“奋斗10年添个‘零’”的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日创利润1000万元,员工最高收入1000万元。 资源外部化 先说案例,再讲观点,是工商管理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讲完公司发展史上经典故事后的鲁冠球表示,企业的发展,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平和优化配置的程度。他说,1992年万向把人员派往美国,真正感受到了与国际市场的差距。比如,美国一家同行企业只有250人,年生产400万套万向节。而当时的万向,有近千名员工,年生产只有80多万套。对照美国企业,万向采取了以高起点投入,引进高精尖设备,培育高素质人才,制造高档次产品,企业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按鲁冠球的观点:“凡事能够亲身经历,固然是一种积累,但是,别人的经验更是一种资源,善于学习便是一种财富。”通过与通用、德尔福的配套合作,从外方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认真中,迫使万向不断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水平。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成立,使万向充分利用国内的资源优势(1878.696,75.40,4.18%),融合美国本土化运作,高起点,迈大步。公司实施了以“股权换市场”,以“设备换市场”,以“让利换市场”,以“无形资产收购”等资本经营与发展实业相结合的运作技巧,先后在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7个国家建立18家公司。走出去的战略不仅扩大了万向的国际市场份额,更为其融合国际市场及利用国际资源打开了通道。 经营本土化 鲁冠球认为,全球化既是一体化,同时又是一体化和本土化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全球化正在冲破传统的民族和国家的壁垒,被越来越多地接纳和遵守国际性的标准及规范;另一方面,各国又都在努力将国际标准与本国的传统相结合,使国际标准本土化。对此,万向的海外企业采取了“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经营战略。 万向倡导的本土化包括管理本土化、市场营销本土化及资本运作本土化。拿管理本土化来说,万向集团在海外的公司,全部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进行管理。公司财务账目、法律事务等,都由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来承担,以求得到客户的信任,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万向国内的生产企业和海外公司,分别作为制造商和经销商,于1998年初通过了国际汽车行业最高标准QS9000体系认证。 2001年2月,万向美国公司尝试产权改革,设立经营者基金。在集团投入仍归集团所有的前提下规定,每年利润增长超过26.58%的部分划入经营者基金,归该公司经营者所有。同时规定,基金可以通过购买新股的方式,逐步转化为总额不超过40%的公司股权。“经营者基金”的设立,不是简单地明晰产权,更不是分配存量资产。鲁冠球称,“经营者基金”的运作,完全建立在创造增量资产的基础之上,可以称之为“激活智慧,分配未来”。 再说万向的资本运作本土化。鲁冠球认为:“企业经营管理成功与否,银行和股东的承认是判断标准。”万向海外公司的经营效益和发展速度,很快引起了当地银行的注意。这些银行不仅在资金上支持,授信额度从500万美元增加到8000万美元,而且还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目前,当地银行对万向美国公司的投入,是母公司投入的2倍以上。万向美国公司还准备将股票上市,争取真正实现公司资本运作的本土化。 人才国际化
2001年10月起,国家实施允许外资进入国内人才市场的开放政策。鲁冠球称,此举意味着人才“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日子已经来临。如果国内企业不采取国际化的战略,不仅新的人才招聘不到,而且现有的人才也有面临跳槽的危险。 万向的人才国际化战略以海外公司为平台,逐步向国内辐射。海外公司从本土化入手,通过当地的银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媒体等多种渠道,聘用不同国籍,具有多国文化背景的各类优秀人才。例如,万向美国公司成立初期,很多人建议从国内派“子弟兵”出去。万向经过分析认为,虽然派“子弟兵”出去直接成本不高,但间接成本较高,尤其是机会成本。因为国内“子弟兵”还要过语言关,要过法律关,要过生活关,还要熟悉环境、结交朋友等等,要一二年以后才能独立工作,消耗了时间,更主要的是可能错过很多机会。万向选择了本土化招人,万向美国公司现有480名员工,国内派出的只有6人,其余的人员都是在美国当地招聘的。 以海外公司为依托,内外一体化用人,为人才创造国际化的流动空间。国内公司大批地派人出国,进行工作培训。万向在国外的18家公司,为集团人才国际化流动创造了条件。万向内部的员工,通过自我申报的形式,提出到国外公司工作的要求,经过一定程序的岗位考核,就可以到国外公司工作。与此同时,国外的员工也要到国内进行工作培训,了解中国的国情和万向的文化,熟悉集团的制造能力。
更多阅读
万向分布式资本 鲁冠球的万向资本帝国
参、控股10余家上市公司 横跨金融、汽车、农业、能源四大产业 伴随一桩跨国收购,知名老牌公司万向集团高调回归大众视野。 美国当地时间2月12日至2月14日,美国豪华混合动力跑车制造商菲斯克举行资产拍卖,来自杭州的万
万向集团鲁冠球:从铁匠铺走出来的跨国企业家
鲁冠球,男,汉族,194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万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乡镇企业功勋、全国优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全国人
中植集团董事局主席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
改革开放只有30年,浙江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的创业史却有47年。这位中国商业界鲜有的“常青树”企业家所经历的风雨正是中国本土企业成长的缩影。极为难得的是,鲁冠球的经历不仅可以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之果,更可以昭示改革之因。
鲁冠球女婿之死 鲁冠球退而不休 谈老代表的新责任
中新网北京3月14日电 (记者 柴燕菲)依旧“宝刀未老”的全国人大代表、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兼党委书记鲁冠球在被记者问及退休后的理想时表示,“我现在的理想,多帮助需要我帮忙的人,特别是关心农民群体。” 他表示,目前的状态仍然是
对话万向集团鲁冠球:用中国成本卖出美国价格
在迈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中,万向集团被视为最成功的范例之一。不久前,记者飞往美国亲身感受万向“走出去”开辟的新天地。在此前后两度采访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请他阐释万向的“走出去”理念。 最初万向产品“走出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