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没人能够超越荣氏在中国内地和香港政商两界的影响力”。荣智健的爷爷荣德生是中国棉纱大王,百年前,无锡荣宗敬与荣德生两兄弟,白手创业,贵为中国面粉和棉纱大王。荣智健成为荣氏家族中出色的继承人,并续写着荣家连续三代的中国首富传奇。2008年胡润百富榜与刘永行家族并列排名第五。然而,中信泰富炒汇意外巨亏, 令荣智健这位商界领袖人物的权威遭到强烈质疑 。中信泰富(00267.HK)一周前发布公告称,证监会确认对公司展开正式调查,当中涉及17名董事。包括主席荣智健、其长子荣明杰及集团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以及七名执行董事和七名非执行董事。丑闻爆出后,财务董事张立宪和财务总监周志贤辞职、荣智健之女荣明方被纪律处分。 去年7月中信泰富收购西澳洲铁矿项目,即签订三份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这个收购项目令中信泰富在三个月间录得8.07亿港元的实际亏损及147亿港元的账面损失。数名高管引咎辞职。 这一次,或许是荣智健面临的最为艰难的困境之一。 荣智健:马失前蹄为豪赌 □云色/整编 商界奇才一役定乾坤 荣智健于1986年加入中信旗下的中信香港,在当时其父好友、商界重要人物李嘉诚指引下成立了中信泰富。此后,他一直是香港媒体的焦点。 荣智健的出身背景是他稳健起步的原因。他的父亲是著名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而他的经商头脑也几乎与生俱来。他精明的商业技巧和善于用人的管理模式使他在加入中信两年左右,便巧妙地借用“借壳上市”的手法,成功收购了当时由港商曹光彪控制的泰富发展公司,并将“泰富发展”更名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注入中信的资产,中信泰富由此诞生。 如果说成立中信泰富只是初试牛刀,随后不久的“大昌行收购战”则成为香港轰动一时的佳话,也由此奠定了荣智健的商界奇才地位。 当年大昌行是香港著名的一个贸易企业,从贸易公司起家,后来涉及拆船、航运、汽车销售等多项业务,是东南亚及香港市场最重要的华商贸易行之一,其控股公司为恒昌企业。而荣智健看准当时恒昌旗下的大昌行的实力不俗,暗中联合李嘉诚及当时的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共同商议,在成功游说郑裕彤之后,又联同百富勤组成财团,中途狙击林炳炎,最终以约60亿港元成功收购恒昌。随后,荣智健再斥资30亿港元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了恒昌,从此把大昌贸易行纳入旗下。 荣智健此役拿下了香港最具优势的贸易企业之一,也控制了大量的东南亚市场销售网络。不过他并不满足于此,在去年,荣智健将大昌行上市。上市前的招股文件披露,在上市前,公司的综合资产净值为465.1亿元。也就是说,在上市前,大昌行在荣氏的经营之下,资产净值已经飙升了3倍。 认原则不问亲疏 在一周前的投资失误曝光之前,荣智健一直以善于用人而闻名于商界,业内人士称,荣智健向来用人唯才,对重臣往往大洒金钱,其旗下的多员猛将都是香港“打工皇帝”。一个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例子是,荣智健的两名子女荣明杰及荣明方虽然都任职于中信泰富,但是不论持股量、认股权及酬金花红等,亲生子都不及重臣。 中信泰富2007年的中期报告披露,荣智健多年来一直信任的左右手、董事总经理范鸿龄持有4800万股,荣明杰则只持30万股。

荣智健行事向来非常低调。平时极少接受媒体的专访,除了公司年报新闻发布会或是特别事件,外界更是轻易无法了解他的私人生活。 荣智健2005年成为全港焦点是因为隧道交通问题。当时他所参股的西隧与东隧不顾多方要求而坚决加价。香港交通署资料显示,特区政府所有的红隧收费在8~30港元不等,东隧在2005年5月1日加价后,收费从原来的8~45港元不等,猛增至13~75港元不等,西隧的收费更高,根据不同车型,收费从22~110港元不等。 两家私营机构的高额收费已经引发了香港社会团体的严重不满,东隧及西隧决定加价前后,一直有机构团体向香港特区政府提出收回上述私营机构的隧道经营权,在未果的情况下,大量司机涌向红隧,曾一度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事件。 在商言商,荣智健的做法或许对股东有利,但是在当时仍然引发社会的强烈谴责。这也正是为什么此次中信泰富出事之后,不少立法会议员建议特区政府应该趁机向荣智健讨回购东、西隧,以达至交通分流的效果。 荣智健各方陷入困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