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集团上半年利润大涨217%,李书福给吉利的表现打了70~80分,但现在还不是欢庆胜利的时刻。 从2007年5月17日起宣布进入战略转型期,到今天,吉利已近蛰伏一年又半载。在2008年9月,吉利公布了2008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时,李书福给吉利转型期的表现打出了70~80分的评价。但外界的质疑声依旧不绝于耳。 在今年车市低迷的情况下,吉利上半年竟然逆市而上,利润大涨217%,平均每款车利润竟高达4000~5000元。这成为了外界质疑李书福的根源。
![冬泳 李书福痛苦冬泳](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392773519759.jpeg)
“吉利不害怕质疑,吉利也一直都在质疑之中渡过的。我们需要在舆论与自我之间寻求平衡。”在谈及外界对于吉利今年上半年财务年报的质疑时,李书福显得有些激动。此刻的李书福没有了往日的张扬与不羁,他变得内敛而含蓄,也有着一丝的疲惫。 告别价格战? 无论如何,从过去的“老三样”,到目前的“新三样”以及即将上市的熊猫,就如李书福而言的,“吉利不再是最便宜的车了。”经历了多年的波折与竞争后,李书福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光靠价格战是不行的!”事实上,宣言的嬗变也折射出吉利造车的路径所在。 在介入汽车制造之初,价格成为吉利左右市场的利器一柄。李书福宣称“造老百姓的车”,廉价成为吉利的最大特点。慢慢地,李书福意识到了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在品质与价格之间寻求平衡才是购买的关键所在,他也提出了吉利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到了今天,李书福坦言:“吉利最大的困难就是品牌附加值低!”,于是,他正式提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试图提升吉利品牌,而“价格”这一曾经广泛宣传的吉利汽车“利器”已经悄然退出了吉利宣言之中。 伴随着吉利品牌的提升战略,吉利汽车的竞争对手也变得与以往不同。在宣布进入战略转型之后,吉利首款中级汽车远景便高调推出。“吉利的竞争对手不再只是奥拓等廉价汽车了,在自主品牌里,我们也不再是最便宜的了。我们不但物美而且价格也合适。”李书福表示。 面对吉利车型的上升,以及合资品牌汽车车型的下降,也意味着吉利汽车的背腹受敌。既要面对自主品牌汽车的价格竞争,同时也要面对合资品牌的品质竞争。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来,“新三样”的畅销也正是得益于竞争策略的改变。 尽管,李书福一再否认吉利汽车的低廉,但事实上,价格依旧是吉利竞争的利器之一,只不过,转型中的吉利和李书福学会了如何在品质与价格之间寻求到市场平衡点。 采访中,李书福反复提及,吉利转型的最大困难就是,品牌附加价值过低。如何提升吉利品牌,成为吉利汽车的当务之急。 品牌重压 在自去年以来的转型之中,吉利加强了品牌宣传力度,而对于在央视播出广告的经历,李书福一直耿耿于怀,这也是在转型期间让他感受最为深刻的一件事。 2007年,吉利远景试图在央视一套播放电视广告,央视广告部称其中“CVVT发动机世界先进,中国领先”一句是不实信息,要求吉利提供相关证明。出示相关手续证明之后,央视提出吉利追加有关部门的鉴定。于是,吉利找到浙江省科技厅要鉴定结果,向央视上交鉴定证书,但此刻央视又要求吉利必须出示国家级科技鉴定,李书福辗转找到科技部负责人,花费几个月时间之后,再次将鉴定结果上交。就这样,吉利远景的广告终于得以在央视播出。 但事实上,此则广告播出之后,业内也有不少人提出了“吉利李书福又在吹牛”的质疑。不断地质疑让李书福感到有些心力憔悴,尽管,吉利一路走来都是备受质疑。 2007年,吉利开始全球征订新车标,这也是吉利试图改变原有品牌形象惯性的又一举措,李书福希望利用改变原有车标,撇开吉利与低廉的品牌联想。最终,包括东方神鸟在内的5款新车标脱颖而出,它们也将陆续配备在吉利新型汽车上。然而,不同车型配备不同车标,必将给吉利品牌带来某种混乱。李书福并不回避此种局面,他迟疑数秒之后说:“品牌混乱是一定有的,这只是过程之中的??” 李书福再次停顿稍许,接着解释说:“一开始就想将品牌策划得非常清晰,我们认为,我们现在还不具备这个条件与能力。你看像丰田,它不是也有很多的车标么?像凌志、皇冠等等??” 事实上,吉利的转型更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李书福并不同意这一观点。在他看来,吉利在品牌方面并没有系统而明确的计划,却有着明确的“目标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