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 公司名称:浙江吉利控股集团 申领牌照时间:1997年开始,2001年吉利进入国家经贸委汽车目录 此前身份:摩托车制造商 获取牌照的关键因素:以合资方式打“擦边球”,依赖地方政府的支持,当市场渐成气候后游说主管部门逐步打开 2001年9月,李书福走在北京亚运村的街道上感觉到无望。 这一年上半年,他把吉利的两款新车——美日和吉利的改进型以宁波拖拉机厂的名义上报有关部门,7月份,国家经贸委公布公告,吉利依旧榜上无名——汽车业的大门再一次对他关闭。 这意味着,李书福之前耗资数亿元造出的轿车,理论上仍然不能进入市场销售。 1997年,李书福准备造汽车的时候,他当然知道这其中的艰难,但没想到会艰难到这样的地步。当年他准备造摩托车的时候,进不了机械部的大门,隔着门跟清洁工打听如何申领牌照,被对方奚落了一通。最后他借一个濒临倒闭的摩托车厂的牌子干了起来。这一次他想如法炮制,他收购了四川德阳监狱一个汽车厂70%的股份,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 “我们拿产品照片去上公告,主管部门说不行,说你这是什么?你开玩笑,你造这样的车?一汽二汽怎么办?不行。我说那怎么样才行?他说你要造就卖到农村去。后来我就把车搞得脏一点,弄得粗糙一点,把照片送过去,对方同意了。”李书福拿到的生产许可证是“6”字头的,生产车型为客车(面包车、旅行车)。而家庭轿车的许可证是“7”字头。李书福就拿微型客车的生产目录在政策上打擦边球。 从那时起,李书福就在“6”和“7”之间奋力挣扎,灰头土脸。 1998年8月8日,第一辆“吉利8226;豪情”下线,鼓乐齐鸣,李书福站在“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吉利轿车下线”的条幅下等待来宾,发出去700张请柬,除了浙江省的一位副省长,没有一个人来。
![李书福:该走的路我清楚](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1392917387314.jpeg)
拿不到许可证,就融不到资,李书福只有向民间银行贷款,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推行“老板工程”,让资金持有者加盟吉利,合伙办子公司分厂,也为公司产权留下了隐患。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1999年,李书福对当时主管工业的副总理曾培炎说的一番肺腑之言,把民企造车背后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准备造车起,李书福不断游走国家相关部门,据说为了获得这个造车的权利,其公关费至少以数千万计。 他的呼声终于有了回应,2001年浙江省政府专门给国务院打报告。李书福被告知,根据国家经贸委领导的指示,只要按照经贸委和国务院的有关政策来做,生产权的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2001年7月,由中央财办、国家经贸委、国家纪委等部委组成汽车联合调研组到吉利考察。 2001年应该是吉利发展的里程碑,李书福年前在深渊,年底在高峰,12月26日,国家经贸委第七批汽车公告上,美日(MR7130)榜上有名,且前面清晰地标着:轿车。 拿到牌照的李书福迅速受到了银行的追捧, 2003年,光大银行和上海银行给吉利联合贷款十亿元,吉利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迅速成为国内汽车企业“3+6”主流格局的成员之一,2005年5月10日,吉利在香港上市。 “不低头不认输,擦干泪坚持住,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2005年12月,李书福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