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富豪”严介和喜欢“报料”,最近一次似乎比以往都要“猛”一些———5月20日他突然表示自己将辞去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一职,并称“今年的富豪榜上,不会再有我的名字了”。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严介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于是,业界人士开始密切关注严介和口中“外来的新的经营层”会是什么模样、太平洋集团将会如何变脸等问题。
在我看来,这些其实都是伪命题———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是真,拱手放权不过是个幌子罢了。比太平洋股权新格局更为重要的,是浸淫在严介和“自曝辞职秘密”行为中的话语躁性和江湖宿命。
昔日的严介和利用媒体效应为太平洋集团的形象宣传节约了成本、聚攒了人气、提高了知名度,然而表达欲的过度膨胀也让他的企业也面临诸如是否涉及权力寻租等多重置疑,以至于严介和后来称自己不堪重负,表示打算以后只接受电视媒体采访,因为电视载体可以“将我的声音与神态传播给观众,不会被曲解”,因为“企业提高知名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现在公司需要的是美誉度。”
谎言听起来无论再怎么冠冕堂皇,也遮掩不住说谎者的一腔娇情。纸媒正面传播严介和的“黑马风范”时,他静坐一旁,独乐其中,当质疑接踵而来时,就“受伤太深了”?再者,选择纸媒体还是电视媒体根本不重要,问题的核心是你讲了什么、你怎么讲的、你讲的动机与真实性如何,现代骗子如果上了电视,“声音”与“神态”同样能装的像个圣人一样。严介和的话语躁性可见一斑。
所以,我更愿意将最近严介和的“自曝辞职秘密”看作是他的新式“媒体公关”———大伙都来看啊,我们要进行股权民主改革了。殊不知,他这种“新式传播术”更容易引人反感,欧美等国真正的现代集团企业,绝不会进行类似这种自我双簧式的“小丑式表演”。在企业动作路线不明朗、信息不对称的形势中,你越是乐此不疲地拿着道具登台演艺,“观众”可能越不乐意买你的账。
国家政治制度变革与社会信用建构的一条法则是,只有当信条浸入人心,人们有了长期预期,才会赢得长期信任与投资。企业界何尝不是如此道理呢?企业新政的可预期性取决于能否真正制约制订新政的人,企业社会信用的可预期性依赖于企业高层是否具有自律意识并在行动中信守承诺。
严介和成就了太平洋集团的辉煌,但那是“过去”的事了。当下而言,如果严介和真的“归隐”,也未尝不是好事,但前提是,严介和的话语躁性也必须同时“归隐”。没有“严介和招术”却有“严介和脾气”的太平洋集团的将来是非常可怕的。
常有专家学者为民营企业、民间金融振臂而呼,为其争话语权、市场准入权,争发展空间,但是如果民企一旦“得了宠”,且话语躁性也与日俱增的话,它仍然逃不出自取其辱的江湖宿命———“严介和模式”的成与败,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