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银背后资本大鳄 严介和:发家史无原罪 谁说我是吞国资的大鳄
严介和,这位年满45岁的中国苏北地区的民营建筑公司的老板,今年下半年他的名字席卷了各种财经媒体的头条。尽管这个名字总是和“富豪黑马”、“财富谜团”、“民企原罪”、“奇谈怪论”一起出现,尽管对严介和及其太平洋建设集团的质疑之声从未间断,但并不妨碍他成为形形色色的财富派对或酒会的明星。日前,在清华大学企业家论坛暨新年酒会上,记者对严介和进行了独家专访。 黑黑的脸膛、小眼睛、壮实的身材、一套看不出什么名牌的西装、一口苏北口音浓重的普通话,如果不是眉宇间那种旁若无人的自信,很难让人将台下的这个人和演讲时激情四溢、传说中笼罩着传奇色彩的严介和联想到一起。 然而,这个人一开口,就可以判断他就是严介和,“我收购的国企基本上是死的做活了、大的做强了、小的盘大了,我不是侵吞国有资产的大鳄”,这位突然蹿红的明星老板,有着和其他富豪不一样的特征——敢说,至少目前还是这样。他一再强调他的发家史是清白的,他的财富不是秘密。 私塾先生的儿子,一个乡村教师 “父亲给我最严厉的苦难教育,没有一句赞扬” 1960年,中国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镇淮楼三堡乡的严士秀家降生了一个男孩。严士秀是这个苏北乡村里的私塾先生,一直以教书为生,他是农村少有的识文断字的人。严士秀给儿子取名“介和”。严介和就是介于“严”与“和”之间,严中有和,和中有严;做事严,做人和;对己严,待人和;严与和之间就是中庸的最高境界。这是严士秀给儿子取名的由来。作为一个读书人,严士秀对儿子的管教遵循着中国最传统的方式——严厉。 “虽然永远都是严峻的脸孔,没有一句赞扬的话,但他对我实行的是最严厉的苦难教育。” 严介和回忆,在他的眼中,父亲是很传统的知识分子。 严介和上学了,小学、中学,虽然严介和成绩优秀,但由于家庭成分是富农,他没有机会再继续读书。在那个年代,家庭成分是那么重要。同样,那个年代,也是个知识分子匮乏的年代——由于原来的中学教师缺人,严介和又回母校做起了代课老师。 水泥厂工人,懵懂的厂长 “市里哭笑不得,任命我为新厂长” 据与严介和共事的人回忆,当年教语文,严介和与其他老师的课最大的不同就是生动。严介和一度想靠读书、教书改变务农的命运。但后来他却主动“下岗”,据称是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他意识到即使不主动辞职也会被开。 不久,严介和到当地一家生产水泥的国企当起了临时工。殊不知,这次选择是如此的关键。严介和赶上了一个难得的时机。6个月后,这家工厂公开竞聘厂长,当时包括严介和在内7个人竞聘厂长,其中的严介和只是一个26岁的临时工,而其他6人都做过厂长、经理。 据严介和回忆说:“年龄最小,资历最差,社会认可度最低,人脉最疏”的自己凭借“过人的天资”竟过5关、斩6将,各项考核均第一。 “人家内定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都没有我严介和,当地人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市里哭笑不得任命了我为新厂长”。严介和回忆当年的情形,少不了一丝得意。 私企的老板,幸运的包工头 “对第一桶金,我一点都不惊讶,这在我掌控之中” 严介和人生重大转折是从接触到基建工程行业开始,1992年他注册成立自己的淮安引江建筑工程公司,当时严介和只有3万元,其他7万元都是东拼西凑起来的。成立时,正值南京市绕城公路开工,严介和往返南京11趟得到不足30万元人民币的一个配套涵洞工程,而且到严介和手里已是第五包,光管理费就要交纳36%。当时预计,这个项目亏损无疑,亏损5万元左右。 严介和提出“亏五万不如亏八万,想办法多亏点吧”,结果140天的工程量,只用了72天就干完了。严介和和他的公司员工在年三十,一路听着别人的鞭炮声,开着手扶拖拉机回苏北老家。严介和确信:第二年春天来临的时候,肯定是春暖花开。 果然后来工程指挥部重新找到了严介和和他的公司,原来,在对涵洞验收的时候,指挥部以各项全优验收,指挥部当即拍板:这个活是谁干的,给我找回来。最终,严介和及他的公司在南京绕城公路项目中一举从杂牌军升级为指令性承包队,“哪里要突击,哪里有短腿,我们就去做,”严介和他们总共揽到了3000万元的项目。第二年的春天,绕城公路完工的时候,严介和及他的公司净赚800万元。 “对第一桶金,我一点都不惊讶,这尽在我的掌控之中,所以说太平洋集团一点原罪都没有。”严介和说。 太平洋老总,充满争议的承包商 “拿到门票,我们能到大戏台上耍了” 10年后,也就是2002年,严介和注册了他的太平洋建设集团,2003年,太平洋建设集团发展速度1300%,2004速度500%。之所以能取得这种令人咋舌的增速,严介和解释说,“主要是太平洋建设集团拿到上大舞台唱戏的门票,我们能到大戏台上耍了”。原来,2002年,严介和拿到“国内非公有制企业中惟一的国家公路、市政和水利工程三个总承包一级资质。目前,严介和手中的工程订单已达到2700多亿元,并先后收购了31家国有企业,成员企业发展到60家,职工总数达十几万人。 不过,严介和的“发家”也遭遇种种质疑,有人说:“太平洋集团既要完成2700亿元的工程,又想大规模并购国企,还想再进军能源领域,只靠老老实实做工程积累是不可能短时间积累这么多资金的。” 而严介和称,其财富迅速增长来源于对政府基建工程的BT模式和零资产收购国有企业。所谓的BT模式,就是“建设—移交”模式,承建方以全额垫资的方式建项目,建成后移交业主,业主分期付款偿还项目资金。严介和称,太平洋集团只愿意在“零招标”、“零竞争”的情况下从地方政府手中拿到订单,而且,太平洋集团的“零招标”并无不妥。因为太平洋集团为地方政府开出的条件非常诱人,“根本没有人能同我们竞争,没人竞争当然也就不必公开招标了。”严介和零资产收购国企的方法就是把正资产的企业与负资产的企业打包,这样整个并购包就会变成负资产,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零资产”并购。 财富榜“黑马”,高调的富豪 “没有严介和,就没有太平洋” 2004年的严介和被胡润放在了富豪榜的第66位,而2005年,他一跃成为榜眼,财富从15亿激增到125亿。严介和一下子成为焦点。 胡润的“2004年是低估了严介和太平洋建设的资产”的话抹淡了严介和的“黑马”色彩,但严介和的“胡润原本想定我为首富”的爆料,又让媒体对他的好奇有增无减。于是,严介和的发家史、MBA“无用论”、致富秘密都成为媒体竞相挖掘的富矿。严介和也顺势而为,高调放言欢迎媒体监督太平洋集团,以增加其透明度,并称“发家史”无原罪,俨然一副“君子坦荡荡”的情怀。 其实,早在去年严介和就已显露其狷狂高调的一面,2004年他就对媒体称,太平洋建设有100个博士,几百个硕士,但“他们多半什么都不是,水货一个”和如今的“博士成才率最低,其次是MBA”的话如出一辙。2004年,他就公开了太平洋赚钱的秘诀——太平洋75%的利润都在谈判桌上赚回来的,只有25%的利润是一线的员工们辛辛苦苦干回来的。“每次谈判我都是主谈人,没有严介和就没有太平洋。”他说。 对话严介和 我是二流人才 但向往一流境界 《商报》:您的企业是不是一个家族企业? 严介和:太平洋建设集团是一个零血缘、零情缘、零地缘的企业。零血缘,没有一个我的家人或亲戚;零情缘,没有一个同学、战友;零地缘,没有一个老家的人。 《商报》:您自称2008年会退出太平洋集团,是怎样一种退出方式? 严介和:彻底退出,就是什么职务也不担任。我现在实际控股100%,到2008年时我只控股25%,75%稀释下去,赠公司优秀的员工。 《商报》:剩下的25%怎么处理? 严介和:剩下的25%……那要到2015年才公布。 《商报》:您如何看待“基业常青”这个话题? 严介和:没有永久的成功,惟有相对的失败,我只要做一轮的冠军就行了,我在集团打造富翁就是基业常青的一种方法。公到盛处必为私,私到盛处必为公,私营企业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公,大私就是公有,权力公众化,私有公用。 《商报》:太平洋建设今后会不会向一些大的跨国集团看齐? 严介和:太平洋集团做到一定程度,就要像一流的企业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做文化,肯德基没有一个产业工人,没有一平方米产业用房,法律、道德、经济责任它都不承担,它只是不断完善标准,创新文化。 《商报》:最近国资委让诚通入主华源,您对这种国企重组国企如何看待? 注:11月,华源危机发生后,国资委决定让同是央企的诚通入主华源进行重组。) 严介和:……这件事我不太清楚。我们收购的国有企业基本上是死的做活了、大的做强了,小的盘大了,我们不是侵吞国有资产的大鳄,而是给国有资产输血的人,输血是为了打造他的造血功能。 《商报》:您说“要理解别人不能理解我们”,怎么解释这句话? 严介和:(这是说)企业家必须要有卓越的心理素质。什么是卓越的心理素质?要永远地理解别人,尽最大可能。留最大限度去理解别人不理解我们,别人不理解我们是可以的,我们不可以不理解别人。太平洋集团(在严介和上胡润榜后)遭遇到了种种质疑,有的也是“无中生有”。别人觉得好像受到诽谤、中伤一样,我不会用这些词。媒体为了吸引眼球,需要我们做出一点牺牲,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商报》:您容忍的底线在哪? 严介和:容忍是无底线的,和谐社会的核心体现在中庸上,中庸是什么?就是妥协,谈判桌上不妥协怎么谈和谐,太平洋(集团)的标准就是方毅刚勇,柔忍圆通,方毅刚勇的人往往不够柔忍,但是我们更懂得没有柔忍哪来的圆通呢?对于得和失,我们知足而常乐。 《商报》:据说您此次来清华还有着招聘的打算,这和您博士、MBA“无用论”矛盾吗? 严介和:我做20年的企业,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成功率最高的是本科,最差的是在学校里一气呵成读到博士的,往往就什么都不是,谁用谁痛苦。打造一个经营者容易吗?校园是打造不出来的,要在风雨飘摇中,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才能打造出来,做企业需要理念,需要系统理念,理念是什么?理念就是把复杂的话简单化,三个字的理念可以裂变出三万字的理论,这是校园教不出来的。
《商报》:您说过人才分三流,三流人才学习知识,二流人才创新知识,一流人才创造知识,您自我评价是第几流? 严介和:三流人才学习知识,学习就是传承,二流人才创新知识,就是裂变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惟有生活是永恒的老师,无中生有,创造知识,我是从三流开始,现在是二流人才,向往一流境界。 商报记者 杨雪婷 记者手记 严介和演讲像作诗 “听严介和演讲,感觉他在现场作诗”,有人这样评价。严介和口才很好,这恐怕得益于其教文史出身的背景。“‘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要想做一流的商人,要精明加厚道——他必须是一个忠孝两全的人,孝要体现在忠的基础上,忠要彰显着孝。” 严介和对企业家的定位颇高,他把做企业的人分为围绕钞票转的资本家,围绕企业转的实业家,以及围绕社会转的企业家,而后者在高度上显然超越了前两者。“企业家既是最优秀的也是最苦难的,既是最可爱的也是最可怜的”说其优秀是因为“他的智商、能力、体魄,都是99.99分,比24K黄金还纯一分”,说其苦难是因为“常人吃不了的苦他能吃,常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他能承受;别人不乐意去做的事他要去做,而且要做到尽善尽美。” 为什么企业家是最可怜也是最可爱的,严介和又引用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诗句阐述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他(企业家)深深得懂得他手下的企业不就是老人手下拖着的那车焦炭吗?天啊,能不能再冷一点,只要不把我冻死,只要这车炭能卖个好价钱——企业家就这么一个心态。” 在演讲中,严介和称现在遍地是黄金,想怎么赚就怎么赚,但当清华一个学生提出,假设严介和现在离开太平洋集团,给他50万,严介和怎么凭这50万赚钱时?严介和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严介和称这50万,他不要,他也不会去创业,他会去一个大公司应聘,按照严介和的观点,现在中国创业环境很艰难,不如进一个大公司,踩在巨人的肩膀向上走。 尽管严介和苏北口音浓重,要听清楚他讲的每个字并不算容易,尽管严介和曾创博士、MBA“无用论”,但他的演讲仍博得了清华学子们热烈掌声。严介和自称是做人调子高,但做事踏实。打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严介和犹如企业界的“郎咸平”,总是喜欢语出惊人,赢得媒体的热捧,不过,记者发现严介和也有其调子不高的一面。演讲过后,严介和向记者表示,自己只是“随便说说”。其实,如果不是20年做企业“掌门人”的切身体会,不是对如何做企业有着深入的思考,很难想象一个人敢站在某个高度来肆意评论天下商人、企业家和企业。 严氏“三分论” 商人“分三流”:一流的商人是精明+厚道;二流的商人是精明+精明;三流的商人是厚道+厚道。 企业“分三流”:一流的企业是做文化、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资本;三流的企业做项目、做产品。 企业家“分三流”:一流的企业家是只合作不竞争;二流的企业家是既合作又竞争;三流的企业家只竞争不合作。 人才“分三流”:一流的人才无中生有,创造知识;二流的人才创新知识;三流的人才学习知识。 ——严介和喜欢把事情归类、分流。 大企业家感性、小企业家是理性 ——严介和在第三届清华大学企业家论坛暨新年酒会上,最后送给清华学子一句话:“大企业家感性多于理性,他是激情、冒险、梦想,小企业家是理性多于感性,他是一个方毅刚勇,柔忍圆通的角色。” “女儿智商靠父亲” ——严介和常说“经商靠智商,男孩智商靠母亲,女孩智商靠父亲。”当记者借此询问严介和是否自己有一女儿,严介和骄傲地告诉记者自己不仅有一女儿而且“女儿国内念的本科,在国外一边创业,一边读书,女儿的智商很高”。据了解,严介和的女儿就读于美国著名高校斯坦福大学。
更多阅读
王文银背后资本大鳄 森马资本盛宴背后的升级困扰
一向开街边店的森马终于把触角延伸到购物中心和百货,不久前,森马斥巨资购买GXG母公司宁波中哲慕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哲慕尚”)71%的股份。 这一并购案被业界冠上了“国内服装业最大并购案”的名号。 由于GXG拥有百
太平洋严介和 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
入选理由: 严介和——在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首创中国的BT模式。在十余年奋斗中,曾并购重组70余家国有企业,跨越18个行业,创下中国打包重组模式,进而带领太平洋建设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前十强。 候选人简介:
严介和:所有质疑我的人都很弱智(1)
在相对严肃的财经圈子里,鲜有大亨如严介和般高调,如娱乐圈中的宋祖德,如文学圈里的王朔,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间却也可见智慧的光芒,其隔三差五借由各路媒体抛将出来的说辞,更颇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是这位先生做企业已达到
严介和:所有质疑我的人都很弱智(4)
严氏大逻辑 从之前的BT到当下的BOT,严介和及其一手操控的太平洋建设集团通过其娴熟的政府公关技巧,在十数年间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扩张、壮大,而行走在政策边缘的严介和更是以其独有的政治胆识、操作魄力以及口无遮拦的表述方式,
严介和:所有质疑我的人都很弱智(3)
悖论的百富与媒体 更多人希望知道的是,严介和是怎样进入《胡润百富榜》以及他与胡润的沟通方式如何。严介和就此对本刊记者解释说,2005年,胡润要将他放到首位,他不同意。“本来要排到第一,我们和胡润反复讲,不能排得这么靠前,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