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ST襄阳轴承发布公告,要求与扬州格林柯尔协商解除《股份转让合同书》。理由是国有股转让给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事宜,“一直未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亦没办理股权过户手续”。 这纸公告除了让格林柯尔系失意,更引起了另一个局外人——鲁冠球的格外关注。“我们正在进一步观察襄轴。”万向有关人士表示,万向现在还没有再次参与收购的意向。 2003年末,襄阳轴承因为发展资金不足被挂牌重组,鲁冠球和刚刚收购扬州亚星的顾雏军卷入了一场争夺,由于若干细节谈判失败,鲁冠球最终拱手将襄轴送予后来加入争夺的顾雏军。 两年后,格林柯尔得而复失襄轴,鲁冠球的机会又来了吗? 内战外行,外战内行 “万向(在全世界)只占有很小的市场份额,我们的目标是在全球汽车零部件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让全球的汽车都需要万向。”

早前鲁冠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完成这一目标的手段只有两个——自身滚动发展和收购兼并,尤其后者是企业迅速做大的推动器。 万向集团旗下目前拥有40多家全资子公司,8家国内上市公司:万向三农等子公司参股华冠科技(600371.SH)、航民股份600987.SZ、中色股份(000758.SH)、承德露露(000848.SZ);通过万向创投参股航天动力(600343.SH)、兔宝宝(002043.SZ)。此外,万向集团还持有万向钱潮和兰宝信息000631.SZ。 1990年,鲁冠球创建万向集团公司,万向慢慢走向了扩张收购。2000年10月,万向三农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家注册资本金3个亿的企业,专门负责实体农业投资。 2001年年初,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成立,接替了深圳万向投资有限公司(1995年末成立),将此前成立的深圳通联(1995年)、万向租赁(1996年)、万向期货(1999年)和通联创投(2000年,原名万向创投,2004年更名)等金融投资公司收编旗下,至此万向控股成为万向金融王国的平台。 同时,万向也迈出了国门。1994年万向美国公司成立。至今为止,鲁冠球在美国收购了近20家公司。2001年8月28日,万向收购了美国NASDAG上市公司UAI。 在海外资本收购上屡屡得手的同时,鲁冠球更把收购的目光盯向了国内的汽车企业。但是在杭轴、襄阳轴承、兰宝信息等几起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收购中,万向却一直不顺利。 1999年,在杭州轴承厂的收购战中,败于人本集团。杭州轴承厂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轴承工业的发源地。1995年以后,这家国企亏损面不断加大,1995年至1999年累计亏损达3000万元。1999年,万向集团、天马集团和温州的人本集团三家竞争杭州轴承厂。实力优于人本集团的万向最终未成为收购方,人本集团以承债方式整体兼并了杭州轴承厂。 2001年,万向在收购兰宝信息中再次受挫。当时兰宝信息主要为一汽配套生产汽车保险杠,年生产规模为30万套,产量排名全国前三。由于兰宝信息执意于当时流行的高科技,要创建华禹光谷,而万向看重的恰恰是对方的保险杠业务。双方经营理念不同,万向最终放弃了兰宝信息。 万向在国内实体收购战中屡屡受挫,除了被收购方开价条件苛刻外,竞标对手出手过快过重也是万向始料不及的。 2000年之后,由于利润丰厚,许多业外资本纷纷选择进入汽车及相关产业。德隆收购湘火炬,格林柯尔收购扬州亚星,一些民营资本也卷入其中。收购者众多,万向参与的几起收购一时也水涨船高。 鲁冠球失手襄轴之前,一度很看好襄轴。当时万向每年轴承方面的收入是5亿元至6亿元,而襄阳轴承是2亿元。万向相关人士认为,“当时,重组襄轴虽然会做某些调整,但总的来说还是会产生1+1>2的效应。”因此几轮谈判后,万向集团与襄阳轴承签定重组意向协议,并将8000万元打入襄阳轴承的帐户。 其时的鲁冠球一度离襄轴仅仅一步之遥,但最终煮熟的鸭子飞了——刚刚涉足汽车产业的顾雏军最终抢得襄轴。万向收购襄轴失败,外界一致看法是鲁冠球过于谨慎。 鲁冠球的收购法则 “万向决定收购有几个条件。第一条就是,不违背现有产业方向,不违背经营宗旨。”万向有关人士解释,万向衡量收购与否的其它条件是资产质量、人员素质、当地政策。收购价格反而不是万向几次失利的关键。 2004年4月8日,格林柯尔收购襄阳轴承每股出价2.41元,4191.3308万股共计1.01亿元;2004年6月8日双方签署了补充协议,收购价上浮了8%,至每股2.6元。2003年11月,万向集团与襄樊市政府达成的初步意向中,万向钱潮收购4691万股襄阳轴承的法人股,作价1.08亿元每股作价2.3元。二者相差甚微。价格也并不是襄轴“舍”万向“取”格林柯尔的主要原因。 “尽可能进来的资产都可以发挥作用。”万向内部人士指出,能进来的资产中包括实物资产,但更重要的是人,上岗人数和下岗人数的比例,是万向最为看重的。这也是导致万向几次收购铩羽而归的主要原因。 据悉,万向与襄阳轴承谈判时,襄阳轴承员工8000多人,万向表示仅能接纳2500人,而襄阳政府希望解决4000名员工的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当时万向曾就职工安置补偿、企业发展规划等事项达成协议,但由于襄阳轴承未解决好工龄买断问题,导致万向收购襄阳轴承搁浅。据悉,当时定下来的买断价是以每年915元买断工龄,但按规定以襄樊市上年度每月工资标准600元计算,买断价应为1800元。 两个矛盾,毁了万向集团与襄阳轴承约定的实质性重组。 在杭轴这起发生在家门口的并购中,万向同样执着于“离退休人员的安置和在岗人员待遇问题”,败于竞争对手人本集团。人本集团承诺保留杭轴厂厂名、保留大部分杭轴高管、接收并安置杭轴全部员工(包括离退休职工),并保证投巨资对杭轴进行技改,三年内达到三亿元销售额,两年内将人本集团总部迁至杭州。 虽然杭轴此后业绩没有下滑,但仅是维持并购前的生产规模。无论是天马集团,还是万向集团,其销售收入都有了较大飞跃。8年时间,天马集团的销售收入从不足1亿元跃至5.4亿元(轴承类可比收入仍为3.4亿元)。 经历了几起购并失败,鲁冠球并不在意,“我们小步快走,保证每年25%的增长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