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无添加任何的化学成分,60%的化妆品安全到可以吃!在全球营销多年以来,得到世界各国的医学机构认证,即时改善肤质,并巩固效果,产品安全、有效、无刺激,适合所有肤质。”近年来,此一类的化妆品广告用语广为传播,对各年龄层次的爱美女士极具吸引力。
据卫生部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香料是引起化妆品过敏的最常见的成分,湿疹患者发生化妆品过敏反应时,30%~45%均为化妆品香料所致。此外,化妆品中使用较多的防腐剂甲醛也是一种常见的致敏剂,虽然很少有化妆品把甲醛作为防腐剂使用,但化妆品中许多其他防腐剂在使用后,同样可以释放出甲醛。
在这种环境下,消费者更加倾向于选择广告中的“100%无添加任何化学成分”。
在某外企工作的刘露小姐常常选择一些宣称纯植物配方的化妆品使用,刘小姐认为:“现在化妆品市场质量难以保证,喜欢乱加东西,还是选这一类我放心。”事实上,持有这种观点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如今,“无添加”概念早已大行其道,化妆品行业惊呼:“无添加”概念赢得了一片蓝海。用百度搜索一下“无添加化妆品”,会出现403000多个词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生物化学技术渗透到化妆品行业,并为爱美女士带来福音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国内的“无添加”概念到底有多少人弄清楚了?这其中又有多少水分?在大大小小商家铺天盖地的“无添加”的旗号下,有多少能做到真正意义的“环保”?
中华全国美容美发化妆品商会联盟的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生物医学美容专家杨志刚教授介绍,“无添加”在国外的真正定义是“无指定成分添加”,中文含义实际上是“无有害物添加”。杨教授进一步指出,日本法规中规定的102种添加剂大多都不是我国《化妆品卫生规范》中禁止使用的。因为许多有一定副作用的添加剂,如染发精中的添加剂连苯二胺,虽然使用可能会过敏,但化妆品界至今没有找到达到其染发功效的替代物。
环保化妆品的三重含义:
有机、可回收包装、不用动物做实验
“无论是哪种化妆品都含有一定的化学成分,不可能达到‘纯天然’。”质检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目前市场上的部分化妆品中的确加入了植物等天然成分,但所有化妆品都掺合了一些化学成分。如此一来,所谓“纯天然”产品就并不是真正的“环保化妆品”标准。
据业内人士介绍,从上个世纪开始,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就开始重视化妆品环保问题,使用有机成分、采用可回收的包装和不用动物做实验是化妆品界环保的三大准则。
包装材料实现纸质化、可降解、可回收利用已经没有太大技术门槛,而环保概念中备受关注的“天然有机”核心概念,在欧美国家中有着严格界定:“有机化妆品”的概念从有机农业延伸而来,前提要求其产品所含有的植物成分必须源自“有机植物”??在定期检测下不曾受过有毒物质或重金属污染,土壤只能以自然的轮作方式恢复生气的有机环境下,不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杀虫剂、抗生素及荷尔蒙来种植的农作物就是“有机植物”。在“有机化妆品”制造过程中,不添加人工香料、人工色素,不含石油成分,所添加的防腐剂及表面活性剂须受到严格限制,且制造过程须符合相关规定,不能使用动物实验及利用放射线杀菌的产品。它最大特点是安全、有效,即使最敏感肌肤也可使用。
作为化妆品主要原料的有机植物在经认证之前,其耕地须完全没有使用禁止物质,如化肥、杀虫剂,达到三年以上,让土壤中所有有毒的物质经生态循环排除,让植物在无农药的土壤中、以纯天然的肥料和除草剂进行耕种;生产者须提出一套有机计划以引证他们的有机农业产品或有机加工品符合有机标准。
随着有机市场的飞速发展,一直被视为小众的有机护肤品市场终于成为了流行趋势。欧莱雅收购了素以天然著称的美体小铺(the body shop),而在中国,早在2002年,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就开始关注有机护肤。
那么,“无添加”和环保化妆品又是什么关系呢?
环保化妆品兴起的历史
“无添加”不等于“环保”
“‘无添加’的说法最早源于日本,对此,熟悉日货品牌的女士应该有所体会。这个概念早于环保标准的形成,化妆品市场几乎所有宣称‘无添加’的品牌,都以‘植物’,‘天然’,‘无刺激’为卖点.但是消费者并不知道哪些物质没有被添加,为什么没有被添加。直到2001年4月,日本厚生省出台了一项‘化妆品全成分标示’的规定。”广州正美堂化妆品公司经理肖军说。
这一规定的出台,使得一直崇尚“无添加”化妆品的女性终于明白,所谓“无添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添加。
据悉,上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蓬勃,很多女士使用化妆品美容,然而由于当时的化妆品原料中所使用的是从石油中提取出来的矿物、水、合成表面活性剂,不少日本女性使用了这种化妆品后产生了皮肤过敏、损伤等现象,每10位女性中就有3位患上一种称为“颜面黑皮症”的皮肤病。在1977年,受害消费者联合状告化妆品厂家,日本厚生省出面调查后支持了受害者。这一事件引起了日本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因此,日本厚生省规定,化妆品生产商有义务把化妆品中可能对皮肤造成危害的化学添加物的成分标注在化妆品的容器及包装上,以警示消费者。自从出台了“化妆品全程分标示”相关规定后,标榜“无添加”的化妆品厂家再也无法隐瞒消费者添加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以及异丙醇等。因此,有些厂家开始通过走“医药部外品”的渠道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医药部外品”不需要像化妆品一样要求“全部成分标示”,他们可以继续以“无添加”的名号进行销售,但这类产品在日本本土已不受追捧。
以美国为例,FDA为了保障消费权益,要求化妆品厂商共同负起产品的安全责任,早在1974年,就已经明文规定:每一个化妆品包装上的标签,必须明显的标示出每一种成分名称,并依照成分的用量多寡决定标示的顺序。而我国台湾地区自2002年5月起开始规定化妆品都须“全成分标示”,这些举措都推动了化妆品向环保化、安全化方向发展。由此可以推断,随着国内“全成分标识”的规定的执行,各种虚无的“无添加”神话必将破灭。推动真正的环保化妆品事业的发展,将成为未来的趋势。
技术与成本制约企业生产
缺乏标准局限产品发展
真正优质的有机化妆品,其配方和工艺都非常复杂,保存时间短,容易变质。一般而言,不添加防腐剂的化妆品要避免二次空气污染,必须采用一次性包装,比如针剂、胶囊,或者不会产生空气回流的软管;另外,要做到不添加防腐剂,需要很高的技术和成本,所以一般价格会偏高,通常一瓶50~60毫升的日本原装产品价格会在800~900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真正的纯粹的有机化妆品的生产和保存,对普通厂家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目前国内登记注册的化妆品企业共有4000多家,实际存在的企业和品牌多达上万个,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原料配方同质化是当前国产企业的现实写照,只能依靠炒做概念、模仿名牌、低价促销的手段才能生存发展。
此外,由于目前世界上有机化妆品认证并没有统一,所以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认证标准,这对有机化妆品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限制。
欧美国家对于有机化妆品的授权和监管是相当苛刻的,但即使是美国负责管理化妆品的食品药品监督局也从来没有对“天然”和“有机”这些市场用语给出标准定义,多数化妆品生产厂家几乎可以任意使用“纯天然有机”用语作为产品宣传,在中国国内刚刚兴起的有机化妆品尚无权威机构给出产品配方的标准意见和实施方案的背景下,实际情况更加不容乐观,规范“有机化妆品”的法规工作有待推动,应当考虑建立天然化妆品认证标准,使所有的绿色化妆品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