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露洁:如何从牙膏里挤金子?
就自然规律而言,牙膏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无论如何,人们每天刷牙的次数都会有一个限度。因此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与其把钱押在一家口腔护理公司上面,绝对不如把钱投向一家飞机引擎制造厂,或者是一家尖端的聚合物材料生产商,甚至是一家理财咨询公司。 但偏偏就有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发生。说起来也许你不会相信,偌大的华尔街竟然没有多少人会料到高露洁棕榄公司(Colgate—Palmolive)在过去的17年里,其表现居然可以超越带有神话般色彩的通用电器,更甭提可口可乐、IBM和其他财富500强企业了。
自从1983年底鲁宾(Reuben Mark)接掌高露洁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以来,公司的股票回报率达到了惊人的3720%,比起威尔奇时代的通用电器创下的2312%回报率还要高。由于鲁宾行事相当低调,所以如此骄人的成就在旁人眼里简直就是奇迹一个。 正当竞争对手宝洁公司和吉列公司的业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时,高露洁却仍然踌躇满志。虽然全球经济陷入低迷状态,但所罗门美邦的分析家仍旧预期,高露洁今年的盈利可以比去年飙升11%至12亿美元,而销售额则会增长4%至97亿美元。相比之下,分析家预期宝洁公司今年的利润增幅只有6%,销售额将下跌1%。 从小处着手 要证明管理层的能力最好的证据莫过于这家公司的盈利状况。自从鲁宾接掌了高露洁CEO一职,公司的毛利率从最初的39·2%一直飙升至2000年的54·4%。分析家们认为这主要得益于高露洁不断从小处着手提高效率。例如只要经过简单的改进,一种除臭剂的外包装每个就可节省几分钱。高露洁的管理层并不只是高高在上大谈特谈公司的宏观策略问题,他们还会亲自参与到一些细节的讨论中来。 虽然在生产过程中节省每一分钱的成本令高露洁大获成功,但这绝对不是公司致胜的唯一原因。高露洁的另一个撒手锏是,向少数几项利润率高的业务全速发展。公司超过一半的销售额来自两项业务:口腔护理和个人卫生用品,牙膏、除臭剂和液体香皂等产品都属于这些业务。相比之下,其它如洗洁精和清洁剂等产品的盈利能力则低得多。 专注于高利润业务 专注于某几项业务发展令高露洁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特别是1997年向市场推出定价甚高、功效显著的“全效”(Total)牙膏以来,高露洁在美国牙膏市场的份额已从1997年的24·7%上升到2000年的31·8%。由于这种市场策略大获全胜,因此高露洁已经推广至其它产品系列如香皂和洗洁精身上. 力拓新兴市场 最令人佩服的是高露洁在美国本土市场以外也能步步进逼。在2000年,高露洁仅有25%的营业额来自美国市场,其余的统统来自国外。公司在外国市场,尤其是一些增长迅速的新兴市场,也同样能延续美国式的神话。例如在中国,高露洁的市场占有率就从1995年的12%上升至去年的25%。 当然有人会对高露洁能否扩大销售额又同时提高利润表示怀疑。早在几年前,就有分析家宣称“鲁宾已经榨干了所有的利润”,并且极有可能在与宝洁公司和联合利华的抗衡中败北。但事实证明高露洁的盈利能力还远没到尽头,公司在竞争中还保持着相当大的优势。 鲁宾在高露洁掌舵的时间已不算短,自然人们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究竟谁最终能从鲁宾的手里接过这根接力棒呢?虽然鲁宾在未来几年内还不会退休,但关于他的继任者已有很多的猜测。但究竟谁是最终人选当然有待鲁宾作出最后决定。(来源:中国寝具网)
更多阅读
质疑杨澜代言的高露洁“360备长炭深洁牙膏,齿缝深洁”广告 高露洁备长炭牙膏好吗
杨澜说:高露洁牙膏修复牙釉质、减少细菌滋生最高达93%,您信吗???征集:哪位博友用高露洁修复了牙釉质?担忧:该广告展示用牙咬梭子蟹钳,难道广告模特真不怕损毁牙齿?更加可怕的是它会误导消费者!无语:为何任凭此类现象泛滥!
美国Colgate高露洁牙膏 高露洁牙膏
Colgate高露洁牙膏由创始人威廉·高露洁创立于1806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全球消费者熟知的牙膏品牌。高露洁棕榄(Colgate-Palmolive)公司的产品已遍及全球两百多个国家,旗下有众多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如高露洁、棕榄、Ajax、Prote
高露洁:中招从清晨开始!
前言:近日,中华、高露洁、黑妹、佳洁士、黑人、立白6个品牌的美白牙膏被媒体曝出掺有漂白物亚硫酸盐及其类似物,长期使用有健康隐患。使美白牙膏的安全性受到质疑,不过口腔清洁护理用品工业协会辟谣称,美白牙膏含亚硫酸盐的问题,与事实
高露洁棕榄公司 高露洁棕榄 牙膏始祖
“用Colgate牙膏,保护牙齿,没有蛀牙!”这句让人耳熟能详的广告台词,几乎是现在所有孩童们都能朗朗上口的广告词。 拥有200年历史的高露洁(Colgate)公司,可以说是牙膏的始祖。它是从纽约市一家小小的肥皂和蜡烛制造厂,演变
宝洁公关 安婕妤宝洁高露洁危机公关对比(2)
从上面危机经过及处理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不难看出三大品牌都进行了媒体危机公关的处理,只是强弱、方式不同而已。 在新闻控制方面:危机发生早期,三大品牌都没有对新闻进行一定的控制,即没有对舆论作出任何有利导向,仅以一份声明